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市交委主任熊国伟在坂银通道施工现场接受媒体专访(文字实录)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时间:2016-03-09 09:00字号:【 视力保护色:      

 

市交委熊国伟  

  【主持人】:最近有一则新闻在网上很火,《德国开始兴建自行车高速公路》。我们在国外很多城市也的确看到,不少城市正在把自行车的路权等同于小汽车,提供方便舒适的慢行系统,这是大城市解决机动车过多、道路拥堵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我们深圳的路越来越宽,自行车道却越来越少。尽管现在也在规划慢行系统,但自行车道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小汽车同样待遇,对大众没有吸引力。请问,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熊国伟】:“十二五”以来,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全市公共交通系统共运送乘客35.8亿人次,较2010年增长46.7%,平均每天近千万人次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6.1%(在所有机动化出行中有56.1%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较2010年增长24.7%;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5.0%(全市95%的建成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覆盖),较2010年增长13.1%。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深圳2016年确定为“城市管理治理年”,我市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围绕打造民生公交、品质公交、智慧公交重点开展以下五大方面工作:

  (一)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网络。

  一是实施公交线网优化工程,2016年新增、优化公交线路60条以上,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提高至93.5%以上。

  二是加快轨道和有轨电车等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确保7、9、11号线2016年底顺利通车。

  三是优化线路运营组织,解决出行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有序发展深莞惠跨界公交。

  (二)提升公交服务品质。

  一是继续提升原特区外公交线网覆盖水平,常态化开展年度公交线网优化工作,持续解决社区自然村、重点企业与工业园区、保障房等薄弱点的社区公交服务。

  二是完善7、9、11号线轨道公交接驳配套工作,开展原特区内轨道交通网络与常规公交网络“双网”融合接驳规划。

  (三)提升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继续推进公交四站工作,2016年升级改造公交停靠站300座以上。

  二是落实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2016年完成80车道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

  三是进一步拓宽公交场站供应新渠道,推进公交路内换乘点建设,加快月亮湾、盐田北等公交立体综合车场的建设。

  四是推进公共自行车投放工作,2016年计划新增2000辆公共自行车,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自行车管理平台,完成公共自行车与深圳通卡兼容改造,实现通借通还。

  【主持人】:请问,在丰富公交品种、顺应新技术时代发展需求等方面,市交委有没有新思路?

  【熊国伟】:(一)继续提升原特区外公交线网覆盖水平,常态化开展年度公交线网优化工作。

  根据日常工作收集的出行需求(投诉、建议等),持续解决社区自然村、重点企业与工业园区、保障房等薄弱点的社区公交服务,年度新增及调整公交线路65条以上;同时,结合《深圳市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重点解决新建道路(松福大道、新丹路等)公交覆盖,进一步提升原特区外5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预计将达到93.5%。

  (二)完善轨道公交接驳配套工作。

  按照今年轨道三期投放运营情况,专题研究开展7、9、11号线111个地铁站点的公交接驳配套工作,并开展原特区内轨道交通网络与常规公交网络“双网”融合接驳规划,进一步提高换乘出行效率。

  (三)积极推进各片区低客流区域的公交微循环服务提升工作。

  试点开展社区微巴运营服务,加大支线公交投放力度,增强特定区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今年计划在宝安、龙岗、光明、龙华等区域积极开展社区微巴试点及加强公交支线微循环投放力度。

  (四)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互联网化。

  通过“互联网+定制包车”、“公交+互联网”、“手机电子站牌”、“公交管理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试点运行“e巴士”公交定制服务,鼓励三大公交特许经营企业发挥自身公共交通资源和管理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运营服务和组织模式创新,丰富公交服务品种,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公交出行需求。

  (五)进一步推进公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

  紧扣“人员、车辆、设施、服务、企业、线网、安全、运调”等八大要素,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行业技能培训、提升公交线网服务能力、严抓服务质量考核、完善行业规范标准、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设施硬件支撑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全市公交服务质量水平。

  (六)进一步提升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继续推进公交四站工作。加快推进旧站台、简易站台标准化改造工作,尤其是原特区外新一代公交候车亭建设工作,升级改造公交停靠站300座以上。

  二是落实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完成80车道公里公交专用道建设工作,至2016年底,全市公交专用道规模达到1037车道公里,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行速度,节省市民人均公交出行时间。

  三是进一步拓展公交专用道抓拍系统,完成100套以上公交专用道抓拍设备,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四是持续推进公交站点和路口优化,打通制约公交提速的瓶颈。对全市主要片区的大巴列车化站点、公交提速瓶颈点及热点难点区域进行综合化改造,完成不少于20对列车化站点改善,不少于2个热点难点片区的公交综合改善,不少于3处公交提速瓶颈点改善。

  五是进一步拓宽公交场站供应新渠道。推进公交路内换乘点建设,方便市民换乘公交车辆,减少公交出行时耗,提升区域整体公交服务水平;继续参与配建公交场站方案审查,提高配建公交场站使用效率;加快月亮湾、盐田北等公交立体综合车场的建设。

  六是推进公共自行车投放工作。我委将协调各区政府就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年内计划新增2000辆公共自行车,以满足市民公共自行车出行需求。

  (七)稳步推进新能源公交推广工作。

  1.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根据公交场站和充电设施建设情况,督促公交企业投放运营,力争2016年电动化率提高到70%。

  2.加快新能源公交充电场站及充电桩的建设,为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推广提供设施保障。

  3.加强新能源公交车辆安全及运营监管,持续开展新能源公交运行情况评估工作,确保新能源公交车安全运营。

  【支持人】:市委市政府要求规划1000公里以上的线路,达到国际先进城市的建设标准,为城市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但是现状轨道规划中的重点是加强原特区内外纵向联系,但是原特区外东西向之间的轨道并不多,还有专家提出目前规划中缺少环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此外,将如何完善轨道网和常规公交网的融合,在体制机制上有一些什么样改革创新的思路?

  【熊国伟】:城市轨道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支撑,2011年轨道二期开通后,轨道里程从24公里增长至178公里,轨道日均客运量由126万上升至2015年的301万,增长1.4倍,有力支撑了城市一体化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目前轨道二期的“红利”不断减弱,2015年轨道客流增速放缓至8%,高峰期间会展中心等关键轨道换乘站和梅林、布吉等跨二线断面已拥挤严重。

  国际公交都市先进经验表明,建设轨道是支撑城市轴向高强客运走廊和重点片区高强集散需求的核心手段。按照建设计划,2020年轨道三期全面建成,轨网里程达到420km,但0.47km/km2的轨道密度仅相当于北京现状水平,总体仍偏低,尤其是外围组团及重点片区覆盖缺乏,继续加快推进轨道建设,强化对城市轴向和重点片区支撑。

  一是加快推进轨道三、四期建设,确保7、9、11号线年底前顺利通车和6、8、10号线及2、3、4、5、9号线延长线2020年前开通运营,并同步建成交通接驳设计;尽快启动轨道四期12、13、14、15、16、17、20 、6号线支线、8号线东延、10号线南延、11号线东延等11条线路建设,并优化轨道三期、四期沿线用地引导人口和就业岗位沿轨道线路积聚。二是结合轨道引入整体提升枢纽交通接驳设施,包括深圳湾、福田、皇岗、沙头角等4个口岸、深圳东站、车公庙、前海湾及平湖等4枢纽,支撑枢纽功能定位和客流集散诉求。再次,加大轨道列车增购力度,2016年1、2、3、5号线新增83列并制定、实施2017-2020年列车增购计划。三是外围组团中心和重点片区建设有轨电车,加快推进龙华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启动坪山、光明、罗湖、机场有轨电车规划建设,延伸轨道对外围组团和重点片区的服务。

  【主持人】:请问,今后有没有改革思路,争取全市路网建设一盘棋,从根源上解决路网不完善问题?

  【熊国伟】:特区一体化,交通要先行。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抢抓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交通民生投入的机遇,东进拓展东部片区,完善提升中部片区,改造优化西部片区,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功能,更好地支撑深圳加快建设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在拓展东进片区方面,要加快推进东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由罗湖、盐田向龙岗、坪山、大鹏的交通战略通道,支撑城市空间向深圳东部地区拓展。一是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轨道2号线东延段、 3号线东延段、8号线建设,启动14号线、16号线、17号线、11号线东延段、8号线二期等5条轨道四期线路建设。二是加快重大通道规划建设,推进坪盐通道、南坪三期、坪西路快速化、葵涌环城西路、鹏坝通道、丹荷路、龙坪路、内环北路等工程建设,加快盐龙大道、龙坪盐通道 、丹平快速二期、绿梓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着力打通重点交通瓶颈,推进丹平东湖立交建设和新秀立交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春风隧道、罗芳立交、布心路-爱国路高架改造动工。

  在完善提升中部片区方面,要强化南北通道功能,提升交通设施承载能力,支撑中部发展轴向龙华、光明延伸。一是快速形成轨道交通系统,建成通车3号线南延段、4号线延长段、6号线及南延段、10号线、龙华有轨电车试验线,启动6号线支线轨道四期线路建设。二是重点打通南北中轴通道,加快深华快速路、坂银通道、清平高速北延线等工程建设,加快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龙海大道、侨城东路北延等前期工作。三是提升组团内部路网功能,推进滨河大道改造、侨香路改善、石清大道、观澜桂香路、观天路改造、高尔夫大道改造等工程。

  在改造优化西部片区方面,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优化重大通道功能和交通组织,提升南山、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宝安中心区、大空港地区等西部片区重大城市节点的区域辐射能力。一是加密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成通车5号线延长段、11号线、9号线延长段,启动12号线、13号线、15号线、20号线等轨道四期线路规划建设。二是提升关键走廊通行能力,加快南坪快速二期B段、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沙河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推进海滨大道、妈湾跨海通道、107市政化改造、月亮湾大道快速化改造等前期工作。三是缓解重点片区交通拥堵,实施高新园片区、深圳湾口岸交通改善项目,推动新湖路-振海路、前进路-朗山路、湖滨路-中山园路等主次干道对接。

  【支持人】:您觉得深圳如何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深圳“大交通”的格局?

  【熊国伟】:交通是联系城市的纽带,是人流、物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深圳要加快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亟需强化“一中心三枢纽”,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枢纽机场和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一)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形势挑战:

  一是外部条件:深圳港泊位能力、西部港区航道条件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需要;港口后方陆域用地紧张,配套服务成本不断增加,难以支撑港口稳定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港口紧临城市,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影响日益突出。

  二是外部条件:珠三角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逐步转移,周边货源面临紧缩压力;广州南沙港发展迅猛,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增速较快,国内港口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主要对策:

  一是完善港口发展政策。制定推进深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激励政策,配套出台绿色港口、智慧港口、邮轮经济和航运金融等各子项行动计划,推动深圳港有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盐田东港区、大铲湾港区二期、妈湾集装箱码头深水泊位建设改造;推进西部港区出航航道二期工程和铜鼓航道拓宽及疏浚工程,保证大型船舶双向顺利进出西部港区;加快蛇口国际邮轮码头建设。

  三是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启动《西部港区疏港交通规划》、《深圳港铁路集疏运系统研究》等系列规划研究;加快推进东西部港区公路、铁路综合服务中心(园区)规划建设。

  四是拓展港口发展腹地。推进海铁联运,推动盐田港铁水联运衔接系统扩能改造;推进江海联运,提高华南公共驳船网络覆盖率。

  五是提高深圳港对外合作水平。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国际班轮航线网络,大力发展与国际港口的友好港关系,促进国际中转业务发展。

  (二)打造国际枢纽机场。

  形势挑战:

  一是深圳航空市场发展迅速,客货吞吐量日益攀升,航站楼、跑道等机场设施保障能力日趋饱和。

  二是净空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前海、留仙洞、深圳湾等多个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均涉及净空限高问题。

  主要对策:

  一是提升深圳机场发展定位。经与中国民航局、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沟通,在已上报国务院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修编)》和《中国民航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深圳机场已列为国际枢纽机场,待国务院批准。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落实深圳机场国际枢纽机场定位,推动南珠三角空域优化调整,争取相应的航班时刻、航权等。

  二是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跑道、T3卫星厅、T4新航站楼的规划建设,推进南头直升机场搬迁,加快龙华樟坑径机场建设,启动第二机场选址前期研究。

  三是推进净空保护工作。制定《净空保护管理办法》,编制全市限高图,协调解决我市前海等重点开发区域净空限高问题。

  四是培育支持航空公司发展。协调基地航空公司发展用地问题,支持顺丰、UPS、DHL等航空货运企业发展,提升深圳机场竞争力。

  五是大力开辟国际航线。修改完善《基地航空公司及国际航线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办法》,扶持开辟通达国际枢纽城市航线航班,今年新开国际航线5条以上,推动深圳机场国际化。

  (三)打造国家铁路枢纽。

  形势挑战:

  深圳作为尽端型铁路节点,与珠江西岸、江西方向缺少高速铁路联系通道,深圳铁路交通可达性与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定位仍有相当差距。

  主要对策:

  一是加快高速铁路网络拓展。推动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段建设、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前期工作和赣深客专尽快开工。

  二是加快城际轨道建设。推动穗莞深、深惠、深莞城际线建设,协调利用厦深铁路开设深圳与惠州、汕尾之间的捷运线。

  三是完善铁路枢纽体系。建设大空港站,扩建坪山站,改造提升西丽站、平湖站、深圳东站枢纽功能,建设铁路多客运枢纽体系;推进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平南铁路改造。进一步整合资源、改造优化,提高土地和铁路资源利用效率。

  (四)打造国家公路枢纽。

  形势挑战:

  我市联系珠江西岸公路通道建设滞后,与粤东地区高速公路通道能力不足,东西向过境交通联系通道有待加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进战略给我市对外重要通道规划建设带来机遇。

  主要对策:

  一是加快推动深中通道建设,打通与珠江西岸的直接联系。

  二是推动深惠、深汕(惠盐段)高速公路扩建,规划增加联系惠阳、汕尾的东向通道。

  三是推进外环高速建设和机荷高速改造,增强东西向过境交通通行能力。

 

        


附件:

分享到: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