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访谈回顾

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发展策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时间:2020-11-12 17:54字号:【 视力保护色:      

 

  

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发展策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视频

发布会收集问题的落实情况

  问:深圳港航业发展思路?

  答:深圳港主要以集装箱港口为主,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深圳港有盐田、南山、大铲湾三大集装箱港区,共有专用集装箱泊位45个,其中有8个20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全球1.8万T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均有靠泊深圳港,是华南地区超大型船舶首选港。现有国际班轮航线229条,通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形成比较完备的国际航运网络。2019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577万标箱,同比增长0.13%。

  深圳港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外贸大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93%以上,其中,欧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占比超过40%。所以此次疫情中,深圳港受到的影响较大,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10.8%,直到6月份才恢复正增长。目前虽然国外的疫情仍然比较严重,但是深圳港的生产已经恢复正常,1-10月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49.2万标箱,同比增长0.25%,实现了正增长。

  今年9月,为加快推动深圳港航业的全面发展,发挥经济引擎作用,经市政府同意,我们出台了《关于促进深圳港航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系统的规划了深圳港航业至2025年的发展蓝图。至2025年,深圳港将以建设“高水平国际中转贸易港”为目标,提升港口对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服务能力,加密以深圳港为核心的国际航线网络,建立公路、水路、铁路比例均衡的集疏运体系,通关效率比肩自由贸易港,形成绿色智慧的港口生态圈,构建功能齐备、服务优质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主要举措包括五大方面:一是要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加快推进两个码头、一条航道、两条疏港铁路和近距离内陆港的建设工作。二是优化集疏运体系,巩固和拓展货源腹地,加大布局珠三角水路组合港和内陆无水港网络,降低公路集疏运比例,大力发展水路和海铁联运,建立港城分离的绿色集疏运体系。三是营造国际一流的航运营商环境,提高港口通关效率特别是外贸中转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力推广复制组合港通关模式,货交组合港视为货交深圳港,从而解决深圳港港口后方陆域不足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在惠州和顺德实现组合港通关模式;同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引航合作,通过深港引航互认,协调解决二次引航问题。四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港口生态圈,深圳港的绿色港口建设在国内沿海港口居于首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岸电使用率,构建国际一流的绿色港口;同时利用5G和区块链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港口,推进港口运营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建设。五是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聚集发展,吸引航运要素集聚深圳,创新发展航运金融,设立深圳航运基金。相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深圳港航业会有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未来。

  问:慢行交通发展思路?

  答: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持续推进,不断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与环境。

  一、加强顶层规划,促进慢行交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阶段新形势,今年我局编制印发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121-2035)》,明确了自行车交通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并提出“网络重构、停放入位、安全提升、骑行促进、政策协同”等5大发展策略,共计38项行动举措,促进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健康发展。我局正在同步编制《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及试点实施方案》,将规划6条自行车快速路、12条干线主廊道组成的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推动中等距离机动化出行向自行车交通转移和促进慢行健身休闲化普及,提升慢行出行品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标准指引,科学指导慢行空间规划设计。我局先后制定了《深圳市道路设施品质提升设计指引》《合理分配路权设置自行车道工作指引(试行)》《道路设计标准》等标准指引指导慢行空间规划设计和自行车道建设。下一步将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020年版)》,为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三、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建设。近年来,我市将慢行交通建设工作常态化落实,每年持续推进约300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经统计,2017-2019年我市累计完成自行车道建设里程约808公里。今年将推动完成新改扩建自行车道约300公里。2021年我局将对目前尚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积极争取交警等部门支持,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逐步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取消路侧停车位、减少机动车数量等方式设置独立路权的非机动车道。同时,在慢行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全面改善交叉口及出入口、天桥等无障碍坡道,方便步行和自行车通行,提升慢行出行品质。

  四、推动自行车停放区建设。首先是在2017年初正式印发了《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试行)》,按照应设尽设的原则,推动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截至目前,共推动设置超过3万个自行车停放区。

  其次,结合轨道三期及四期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地上、地面及地下自行车停放设施,共计749处,其中地下自行车立体停车库13处,比如6号线支线中大站、16号线大运中心站规划建设了地下自行车立体停车库,另外还规划了地面双层自行车停车架48处。

  为进一步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理,我局正开展高精度定位共享单车试点工作,已完成了南山区、宝安区部分街道停车区的高精度测绘,并组织经营企业设置了线上电子围栏、高精度定位车辆置换投放等,试点结束后将及时总结经验并适时在全市推广。

  问:央视《新闻联播》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专题播出了深圳智慧交通为百姓提供更安全、更顺畅、更便捷的出行体验,深圳智慧交通已经成为了标杆。在完善智慧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方面,深圳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工作计划呢?

  答: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智慧交通也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增强民众获得感为导向,以安全运行为底线,以场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提高智慧交通的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为一个超大型城市的交通高效运转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为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提供强大的“智慧源动力”。

  深圳智慧交通建设取得的成果很多,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高效便民交通服务体系,提升民众对智慧交通的获得感。比如在政务服务方面,在网约车许可中全国首创“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从申请到证件核发,全部在网上申请,全部系统自动办理,现在已覆盖110个事项,每年自动核发各类证件以及年审近540万件。在公众出行方面,大力推动乘车码,目前每天扫码乘车在400万人次左右,让老百姓乘车更方便;在出租车方面,我们也跟腾讯合作推出了“出租车助手”小程序,近期还推出了高德打出租车,通过“互联网+”把政府的服务直接送到市民的手掌心。

  二是新技术与行业监管融合发展,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在交通运输安全方面,早在2012年深圳就推出了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技术规范,通过设备规范了行业的管理,计价、服务规范,这两年智能终端又进一步升级,主动识别疲劳驾驶、违规行驶以及拒载等。在规范管理方面,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引入共享单车领域,采取“定点停放、入栏结算”的管理模式实现精准停放管控,用户的定点停放比例高达95%;在行业效能方面,将5G技术引入港口运营,实现远程自动化作业、无人驾驶、视频实时回传。在智慧交通领域引入新技术,为城市交通治理带来新的活力。

  三是围绕新业态出台法规标准,鼓励引导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这几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十分迅速,我局会同发改、工信、交警等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深圳市关于贯彻落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深圳市关于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了《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技术要求》、《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开放道路目录》,鼓励企业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在深圳先行先试,为未来出行模式开展有益探索。

  这些年深圳的智慧交通建设从便民服务、运输安全管控、城市交通治理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未来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在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城市级交通大脑建设。推进建设综合运输一体化赋能平台,构建“大平台,小程序,大生态,小应用”的智慧交通运输新体系,提升海陆空铁多方式联网联控和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同时,制定面向社会开放城市级交通运输数据的标准规范,鼓励企业运用交通数据创新创业。

  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级、区域级MaaS服务示范建设。加强政企服务合作,精准适配用户出行需求与服务供给,以综合枢纽为载体,整合区域及城市范围内航空、轨道、客运等多交通方式资源,实现区域交通出行、客票预订、信息服务、一体支付等联程联运便捷服务。

  三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基础设施,研究建设车路协同等新一代道路基础设施,率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立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应用。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精神,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围绕“建设交通强国”和“先行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交通科技创新的高地。

 

        


附件:

分享到: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