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交通资讯 > 出行提醒

“来了就享受最好的交通服务”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时间:2021-10-22 10:00字号:【 视力保护色:      

 

  1.jpg

交通整治后,宝安区校园周边面貌焕然一新

  2.jpg

科华路科苑幼儿园旁沥青路面改造后实景

  在深圳担任外教10年,65岁美国人James退休后决定留在这里。“我很喜欢这座城市,都说‘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深圳,60岁以上长者刷身份证就可免费坐公交车,外国人也一样。”

  来了就是深圳人,公共交通服务各国人士共享,这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城市的一个缩影。从今年优化85条以上公交线路到设定打通15条断头路的目标,从智能公交亭走红网络到共享单车骑行全城……深圳持续优化交通环境,为市民出行提供智能、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这些细节凸显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不断提升,为市民解锁全新的绿色出行体验和现代生活方式。

  公交与轨道融合

  市民招手即停,门到门接驳

  “公交站亭的有线、无线充电都安排好了,棒!”不久前,南山科技园区的新一代智能公交站亭走红网络。“聪明的站亭”提供WiFi、有线无线充电、智能风扇、公交实时到站预报、移动智能监控等功能,成为深圳优化公交环境的一个智慧注脚。

  公共交通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深圳以“减低效、调结构、优服务”理念,滚动开展公交线网优化工作——积极推动公共交通改革,着力加强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力度,加强原特区外公交服务供给,积极开设假日公交专线,开通通学保障高峰线路,截短长距离公交线路……

  “市民招手即停,门到门的接驳,太方便了。”家住坪洲站附近的市民王女士感受到切实变化。为推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切实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深圳创新推出“小黄鱼”等高频接驳服务品种,在塘坑、坪洲等轨道站点增开高频地铁接驳线路19条,平均每日保障3.58万人次公交出行。

  数据显示,今年深圳轨道接驳公交线路比例提升至77%,覆盖全市89%的建成区,并力争年内提高至90%以上;今年已向原特区外转移运力269辆,优化公交线路38条,重点保障华为等8个大企业、1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12个医院以及15个学校的公交出行服务。

  如今,深圳已开通预约公交线600余条、红色线路13条、旅游观光巴士线3条,各类多元化服务品种已覆盖全市10个行政区域。预约公交以“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为市民提供点对点服务。

  “公交出行服务不仅要有可靠性和便捷性,还要更具吸引力。”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深圳试点选取15条地铁接驳公交线路,实施公交中途站点准点运营服务模式,线路运行准点率达98%以上,有效减少市民公交出行候车时间。“下一步深圳将在全市主要线路和主要站点进行推广,打造全国公交服务最优城市。”

  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深圳、东莞、惠州居民跨市出行需求日益增长。深圳积极开通深莞惠城际公交班线,协调东莞、惠州两市开通M181、M464等14条惠民利民的跨市公交线路,并建立三市执法检查信息互通、公交监管直联机制,助推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

  疏通路网脉络

  攻坚“断头路”,提高片区微循环

  今年,深圳市政府民生实事提出“打通15条断头路”的任务目标,打响遗留“断头路”攻坚战。

  “福顺路打通,周边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了!”在深圳福田区福顺路,打通断头路赢得周边市民点赞。过去因为周边建筑施工占用,这条道路规划后长时间无法立项打通。打通福顺路后,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提高了出行便捷性,完善了中心区路网结构,提高了周边路网消防通行能力,进一步推动了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聚焦民生热点,疏通路网脉络,提高片区微循环。位于坪山区的宝珠路原是街道办修建的临时路,道路狭窄,却是周边厂区及学校唯一出行通道。过去这里人车混行、拥堵不堪,新建道路完工后,浪尾村至锦龙大道一段被打通,彻底解决了浪尾村、周边厂区、海科兴产业园及科迪学校的出行拥堵问题,人车分离解决潜在的交通安全风险。

  龙岗区五和大道附近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其次为自行车,快递、外卖及小商贩以电动自行车出行。由于出行方式多样,慢行空间无法满足现有慢行流量。随着轨道10号线建成,片区内将新增大量步行和自行车接驳出行需求,每小时人行量约达2000到4000人次,每小时自行车交通量约200辆以上。为重构慢行空间,让主要路段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隔,在保持车道数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增设非机动车道,实现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相互分离。

  “截至目前,深圳已完工或基本完工9条道路,包括福田区福顺路,盐田区盐田一街,宝安区蚝乡路,龙岗区创富南路、高科西路,龙华区澜清三路,坪山区宝珠路,光明区长松路,大鹏新区中山路延长线等。其余6条道路均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均具备通车条件。”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来源:南方日报)

 

        


附件下载

分享到: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