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发布时间:2011-02-24 17:26字号:【 视力保护色: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过去五年,双港物流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双双跨越2000万大关,物流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 

  深圳港年货物吞吐量由1.5亿吨增至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1620万标准箱增至2251万标准箱,分别增长46.7%和39%,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四。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由154条增至230条,集装箱专用泊位由23个增至44个,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三期、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码头一期、铜鼓航道一期等港口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1628万人次增至267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47万吨增至81万吨,分别增长64%和73%;通航城市由77个增至106个,通航航线由108条增至156条,基地航空公司由2家增至9家,建成城市候机楼23座,客货运输业务连续9年稳居内地城市第四,跻身世界单跑道最繁忙机场行列。 

  物流业年增加值由362亿元增至926亿元,增长1.5倍;邮政业务年总收入由13亿元增至23亿元。美国UPS、德国汉莎、丹麦马士基等60多家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深圳,涌现了华南城、顺丰、怡亚通、飞马、越海、腾邦等一批以深圳为总部的物流供应链管理龙头企业;从2007年起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深圳)国际物流博览会,参展国家和地区增至30多个,参展商增至1000多家,打造成为亚洲物流第一展。 

  过去五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市道路、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37亿元,初步形成了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全市路网体系总里程达到6041公里、新增1000公里,其中高快速路总里程达到357公里、新增112公里,主次干道总里程达到2154公里、新增350 公里,“一横八纵”骨干路网基本形成。 

  城市轨道新开里程44公里,总长178公里的1-5号线即将全面开通;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和深圳北、前海、福田、布吉、机场、深圳东6大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 

  过去五年,公交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快、干、支”三层次、多模式、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城市公交线路由366条增至758条,公交运力由8403辆增至12456辆;长途客车由2218辆增至2410辆;福田交通枢纽等一批客运场站投入使用;出租车由10305辆增至14340辆;投放新能源公交大巴701辆,在全国率先投放使用纯电动出租车;深圳通发卡量超过700万张。2010年公交日均客流量达到660万人次,增长54%。2006年深圳被建设部评为“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2010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个“国家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过去五年,行业监管水平跃上新台阶。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全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宗数、死亡人数比“十五”分别下降13.5%和2%,市交通部门连续多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应急、应战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专业值守制度,完善交通预案体系,圆满完成了国防交通动员、抗震救灾、台风、甲流等应急保障任务。综合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成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巩固联合整治非法营运工作模式,委托公安部门对非法营运实施行政执法,持续开展全市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客货运输监管能力和窗口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过去五年,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实行大部门制改革,组建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实现了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应急职能的一体化整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形成了交通工作由交通部门牵头、各兄弟单位和各区政府协同的大交通工作格局。创新物流产业政策,出台实施鼓励港航、航空、现代物流、拖车行业发展的系列措施,加大了资金、用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公交特许经营改革,改变了多、小、散、弱的公交服务格局,形成了3家公交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新局面。创新出租车管理模式,建立了驾驶员人才交流中心。创新货运交通组织,实现东进东出、西进西出、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相分离、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相分离,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创新督查方法,建立了“计划、动态、督查、绩效”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了行政执行力。 

  “十一五”期间,行业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系统共有42个单位、79人荣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表彰。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一年来,市交通运输委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考察深圳交通运输工作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以特区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了年度目标,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交通规划体系初步建立。适应大交通管理体制的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立项-动工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进了90项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了交通编制规划体系。一是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路网、物流、公交、智能交通专项规划、宝安、龙岗、光明、坪山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和《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编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完成了深圳市可持续街道发展战略研究、深圳市中部干线路网一体化改善规划、福永、布吉片区交通改善规划、深圳湾体育中心交通规划方案等10项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启动了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沿一线快速通道交通详细规划、坂银通道规划、坪盐通道规划等20多项规划研究。四是初步完成了《深圳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标准》、《深圳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等标准制定工作。 

  (二)交通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实施“1+1+6”(建设推进办、建设中心与6个辖区建设分中心)建设组织模式,推行“331-134”(三表三类一档案、一会三报四制度)项目建设工作模式,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一是交通运输委负责的道路、港口、场站等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44.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3%;轨道建设投资完成21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二是深盐路(沿港段)改造、松白路(宝安段)改造、机场支一路西延段等 17条道路建成通车,沿江高速、南坪二期、西部疏港路、布龙路改造、丹平路一期、深汕一期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新彩通道、民治大道民清路改造、和平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地铁2、3号线首通段40公里线路及28个车站建成试运营,地铁二期5条线车站和区间土建工程、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按计划推进。四是顺利完成铜鼓航道和西部港区公共航道疏浚任务,内伶仃岛雷达站投入使用。五是月亮湾、梅龙路等6个公交总站建成投入使用。 

  (三)交通民生服务持续改善。一是研究提出了公交都市战略,2010年11月11日,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与许勤市长签署了全国首个部市共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市公共交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二是深入实施“快、干、支”三层次公交线网规划,全年新开通线路113条,优化调整线路240条,新增及更新运力2104辆,解决了TCL高新工业区、大浪服装基地等176个片区的公交出行问题,原特区外公交覆盖率达到81%,同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三是开行了24条高峰专线,开通5条快巴线路,并采取增加运力、完善站点、单点单线、灵活调度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梅林关、布吉关、华强北、荣超花园等热点区域及重点客运通道的高峰期乘车难问题。四是实施迎大运提升公交服务行动,开展无车日及交通服务咨询周活动,加强公交企业对标管理,高效组织春运、特区建立30周年焰火晚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公交服务质量。五是加快推进深莞惠公共交通一体化,为三市人员往来提供了优质公交服务。六是完善营运、服务、经济、监管和预警体系,开展行业量化考评,促进了出租车行业平稳发展。 

  (四)双港物流发展再创新高。港口、机场和物流业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一是全面落实促进港航、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完成了2.85亿元资助资金、480万元奖励资金的审核,认定了45家重点物流企业和23个现代物流项目。二是推动港口新增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76条,新开通华南公共驳船快线10条,新开行重庆-深圳、武汉-深圳国际集装箱直达快运班列,安全引航28164艘次。三是推动UPS亚洲转运中心投入运营,新引进了顺丰航、海南航、东海公务机、扬子江航等4家基地航空公司落户,“经深飞”业务进一步完善,深圳机场航班容量限制进一步放宽。四是成功举办了首次由交通运输部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物博会,进一步提高了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五是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全市26个物流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戍物流园区通过规划评审,电子口岸建设深入推进,物流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六是开展了“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调研活动,解决了一批企业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物流企业发展环境。 

  (五)交通空间环境明显提升。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市容环境提升部署,全方位提升交通环境水平,得到了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指挥部的通报嘉奖。一是交通设施清洗刷新完成年度任务,清洗刷新面积1300万平方米,刷新桥梁269座。二是北环大道改造工程提前实现主车道全线贯通,创造了“交通影响最低,功能全面提升,景观焕然一新,材料低碳环保”的“北环模式”,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开展关口交通环境优化行动,对沙湾等13个二线关、长岭皮等11个工作口道路路面、交通设施、绿化景观等进行了全面提升,以新面貌迎接深圳经济特区扩容。四是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道路标志整治专项行动,圆满完成了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主会场周边道路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和福龙路隧道群交通综合整治工程。五是惠盐高速、机荷高速等8条高快速路绿化景观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投资2.7亿元。六是引入街道整体设计理念,对福永、布吉等片区进行交通综合改善,优化了居民出行环境。 

  (六)行业管理力度明显加大。一是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扎实有效开展了6次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二是开展联合整治交通秩序打击非法营运、雷霆三号等全市统一大行动12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391143宗,查扣非法营运车辆3901辆。三是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咨询投诉工作。交通服务热线由6条增至10条,年处理信息55万多条;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及时稳妥处置绿的、拖车、港口外堆场、公交、速递等行业不稳定事件,维护了行业和谐稳定。四是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和培训,推进了行业反恐怖工作。五是开展维修市场秩序整治,推进驾培行业信息化管理。六是组织开展了集装箱运输行业综合整治。七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治污保洁工作,环保实绩考评连续3年位列全市前三名。 

  (七)交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精心组织开展机关作风大提升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的行政执行力。二是圆满完成委直属机关党委、纪委的公推直选工作。三是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公认的原则,选拔了11名处级领导干部,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四是下沉建设养护事权,优化内部职责分工,成立了港航和货运交通管理局,进一步完善了大交通管理运行机制。五是认真及时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87件,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六是与香港运输署联合举办了3期“城市道路与交通发展”和1期“物流业发展和挑战”赴港培训班,共组织开展各类业务教育培训20批次,参训人员3000人次,提高了干部队伍专业素质。七是组织开展人、财、物、事、法、建六大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自查,修订完善产业资助资金审核工作规则,扎实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八是推进了轨道交通立法,开展了特区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加强了执法监督检查,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九是成立了市智能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交通“1+6”系统项目建议书通过评审,开通运行了E行网,推进了办公自动化、移动执法、大运交通智能调度等系统建设,智能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交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交通结构性矛盾有待进一步调整;四是高峰期公交乘车难、坐车挤、列车化和公交停靠站点站亭设施陈旧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公交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交通出行环境有待进一步系统改善;六是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七是交委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事关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百姓民生和形象文明,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基本思路 

  “十二五”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以“保畅通、惠民生、促转型”为核心价值,全力打造“深圳质量品质交通”,加快推进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和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战略目标发挥先导和保障作用。 

  我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是:

  建设开放的交通。2015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准箱;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5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到110万吨;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深港都会核心区间轨道交通30分钟可达;莞惠重要节点与深圳核心区通勤交通出行在1小时以内;3小时到达长沙、厦门,5小时到达武汉、杭州,12小时到达京津地区。 

  建设畅达的交通。中心城区和组团核心区路网高峰小时平均车速20公里/小时以上,其他区域30公里/小时以上;中心城内部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通勤圈内组团中心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到达核心区不超过1小时。 

  建设可靠的交通。全日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6%以上;轨道运营准点率98%以上;地面公交车辆运营准点率90%以上。 

  建设公平的交通。公共客运交通投资在交通建设投资中所占比例提高到50%以上。 

  建设安全的交通。营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率低于30宗/万车,死亡率低于30人/万车。 

  建设低碳的交通。投放新能源公交大巴6000辆,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较现状下降10%左右。 

  围绕打造“深圳质量品质交通”和“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目标,要统筹推进六项战略举措: 

  (一)大力推进双港提升,建设辐射全球的海空枢纽。 

  优化港区功能布局,提升港口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强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和航线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特色产业,加强与周边地区港口的合作与分工,提升港口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把深圳港建设成为依托内陆地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体,以外贸为主、内贸为辅,客货兼顾、工商运并举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主枢纽港,率先发展成为综合效益最优的国际航运中心。 

  协调推进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拓展国际航线网络,积极引入航空货运联盟,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深化与香港及周边机场合作,推进机场战略转型和体制改革,加快发展临空经济,打造现代航空城,把深圳机场打造成为中国内地品质最优的大型门户机场,推动深港机场成为集本地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 

  以海空双港为龙头,以物流园区为载体,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加快物流通道建设,促进产业协作融合,发展数字物流体系,倾力打造物流总部基地和供应链管理基地,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向高端物流提升,建设海陆空铁运输体系高度发达的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 

  (二)大力推进公铁跨越,构建服务全国的公铁枢纽。 

  抓住我国铁路高速化发展契机,加快国家铁路及枢纽建设,尽快形成“两主三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建设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东、西港区办理站货运枢纽,推动与香港和珠江西岸铁路联系,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和空铁联运,充分发挥铁路枢纽引导城市发展的功能,将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国家级铁路枢纽。 

  优化西、中、东公路对外运输通道布局,依托国家高速公路网、广东省骨架公路网和深圳市对外主要通道,形成辐射周边大中城市、有效联接其他的国家枢纽城市的公路客货运服务网络;依托深圳组团式城市开发模式,结合机场、铁路、城市轨道及口岸等枢纽设施,整合优化场站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的客货运枢纽体系;依靠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信息网络,提高客货运输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打造集约化、现代化国家公路主枢纽。 

  (三)大力推进南联北拓,促进港深莞惠交通一体化。 

  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段、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及前海枢纽和福田枢纽规划建设,与中部福田口岸、东部罗湖口岸共同形成西、中、东跨界轨道网络;推进莲塘/香园围公路口岸及东部通道建设,与深圳湾口岸、皇岗口岸共同形成跨界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总体格局;完善口岸配套交通设施及跨界客运、货运集疏运快速通道体系,建立更紧密的深港交通联系。 

  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线、深惠城际线和深莞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深莞惠三市对接的8条高速公路、14条城市主干道以及次干道、支路网的规划建设,加强跨界客运公交化运营合作,加快深莞惠交通一体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大力推进特区一体,建设一体化城市交通系统。 

  以交通政策、规划一体化为先导,以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一体化为保障,建立交通规划、建设、养护、管理、服务一体化标准体系,加快特区交通一体化进程。 

  推进路网体系一体化,推动区域道路交通由强调高速公路衔接转向多层次城市道路对接;完善原特区外道路网络,提升建设标准,推动公路的城市化改造;加强原特区内外主次干道衔接;实现路权资源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倾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建设的原则,加快西、中、东二线走廊通道建设,加快高快速路网和城市干道网建设,尽快建成“七横十三纵”干线路网,形成高快路网、城市干道网、支路联通网三个层次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一体化现代路网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品质的整体提升。 

  推进交通运行一体化,按照全市统一标准,系统提升原特区外交通建设发展水平,强化各类交通方式的一体化整合,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交通设计,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一体化交通系统高效、可靠运转。 

  (五)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 

  突破城市紧约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产业布局结构,满足交通出行需求,必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形成更高可达性、更便捷的公交网络,建设更有保障的公交基础设施,提供更高科技、更可靠的公交运营管理,营造更高品质、更具人文关怀、更有吸引力的公交环境。 

  统筹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全程出行最顺、一体服务最优”的理念,坚持轨道建设、路网建设与公交管理运营相结合,综合应用“供给策略、需求策略和空间策略”三大策略,加快建设枢纽场站、快捷走廊、多元网络、数字交通、绿色空间五大交通体系,着力实施需求管理、线网完善、公交提速、枢纽支撑、慢行交通、低碳交通、智能交通、可持续街道等八大交通工程,以高快速路引导产业布局,以快速公交走廊引导人居集聚,构建以车站作为城市开发中心的“车站城市”,实现出行结构由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中运量公交走廊,形成“轨道+中运量公交+快速公交”的公交骨干网络,强化轨道低覆盖地区和未覆盖地区的骨干公交服务。 

  加大公交线路投放力度,着力提高原特区外公交覆盖率,改善高峰期公交乘车难;深化公交体制、机制、票制改革,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打造全国公交服务最优城市。 

  (六)大力推进拥堵治理,致力建设畅达之城。 

  出台并实施《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采取必要的科技、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加快区域和城市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优化调整区域交通组织,实施客货分离,减少疏港交通、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根据路网密度和道路条件,合理设计单行线,组织单向交通,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评估重大交通节点、交叉口交通运行效率和存在问题,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建立交通运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提升交通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交通能耗和污染,为城市的运行提供可持续的交通支撑,致力建设畅达之城。 

  三、2011年重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深圳市举办大运会的大运年。市交通运输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把迎大运作为全委全行业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以举办大运会为重大契机,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大提升,真正把“大运之年”变成“大干之年”、变成交通品质提升之年,确保圆满完成大运交通保障任务,向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保障大运赛事交通。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铁的作风纪律,以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全力以赴推进大运赛事交通组织保障工作,确保大运交通保障优质高效、万无一失。一是成立市交通运输委大运赛事交通组织保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十个工作组、一个总调度中心、五个调度分中心和两个场站服务团队,按照“积极稳妥、有求必应、有序高效、热情周到”的原则,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大运会赛事交通组织保障各项筹备及实施工作。二是抓紧制定大运交通总体工作方案和大运专用交通服务、公共交通组织、开闭幕式交通组织保障等专项方案,确保大运交通组织保障工作顺利、有序推进。三是做好大运交通服务团队组建及人员培训、交通服务车辆的筹集和大运交通赛前演练等工作,确保赛前各项准备工作扎实到位。四是按时、保质完成大运交通智能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大运交通调度统一、精准、高效。五是精心组织赛时抵离、比赛、训练、采访等专用交通服务和观众、志愿者的公共交通服务,为2万注册人群、2万赛事志愿者、300万人次的观众出行提供安全便利的专用交通和公共交通。 

  (二)着力完善交通规划政策体系。坚持集中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强各层次城市规划与交通承载功能的协调,建立城市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城市转型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交通承载功能与城市规划的协同联动机制,着力完善交通规划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更新改造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一是抓紧完成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深圳港总体规划、深圳机场总体规划、深圳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等综合类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海、陆、空、铁四大对外交通枢纽,提高深圳城市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抓紧完成“十二五”路网、公交、物流、智能以及宝安、龙岗、光明、坪山交通运输等专项规划,开展沿一线快速通道、坪盐通道等新通道规划研究,推动特区一体化,支撑新城开发建设。三是开展中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布局规划、中部轴线快速公交详细规划、轨道接驳规划等编制工作,强化各种交通要素一体化整合,为建设公交都市提供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客货分离、低碳交通、绿色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结合片区交通综合改善规划,同步开展片区步行系统研究,提倡绿色交通,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现代步行系统,打造品质交通。五是以泰然科技园片区为样板,引入交通承载功能设计理念,将片区交通与城市更新改造、产业升级进行一体化设计,对片区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公共交通、车辆停放、步行交通、交通标识、交通智能、交通安全等要素进行再造和重构,改善片区交通环境。六是结合新区发展、片区更新规划,同步开展交通需求、交通流、交通空间、交通管理、交通供给为要素的交通承载功能研究,强力推行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七是制定完善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片区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等技术标准,开展道路基础设施普查、居民出行调查和货运OD调查,建立行业数据库,为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着力建设公交都市。今年是全面启动公交都市建设的第一年,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务求实效,为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开好局、起好步。一是抓紧制定出台《公交都市建设五年实施方案》和公交都市建设指标体系、标准,统筹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工作。二是从“巩固体制—创新机制—完善票制”入手, 切实做好公交改革收尾工作,完善成本规制预拨补贴机制,加强公交企业监管,健全公交行业监管服务体系。三是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启动公交都市示范区、公交社区建设和公交提速工程,制订中运量公交实施方案,同步开展“三横三纵”公交快速走廊建设工作,形成覆盖公交客运通道的快速公交网络,全年新增150公里以上公交专用道,实现公交提速提效。四是实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试点,开展自行车专用道及布点规划工作,全年新增50公里以上自行车专用道。五是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精心做好轨道交通二期运营筹备工作,确保5条线路安全开通试运营,形成网络化运营局面;健全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轨道交通服务;建立健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营接驳协同机制,积极推进NOCC规划建设,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协调运行,强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配合衔接、协同联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大运量骨干交通方式的特点,有效缓解我市东部、中部、西部及中心城区中轴线的市民公交出行问题。六是创新公交服务品种,推广高峰巴士、商务快巴、支线小巴,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公交需求。七是实施跨界公交运营合作计划,加快推进深莞惠公交一体化。到今年底,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要达到50%,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四)着力解决交通民生热点难点。坚持把服务民生、提升品质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市民关注的交通民生热点难点,有针对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成效取信于民。一是树立“需求方(各单位、社会各界、市民百姓)一旦提出交通需求,供给方(交通运输委和交通企业)就必须有求必应、热情周到、专业专注、重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工作理念,建立交通供给的快速反应长效机制,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最大程度解决交通建设、养护、公交服务、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快打通断头路。大运前打通兰竹东路、登良路、高发西路、田贝二路、东海四街延长段、瑞景路等10条断头路;年底前再打通创业路、留仙三路、华夏一路、工业八路、金世纪路等18条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系统。三是加大公交线网开设和运力投放力度,努力解决原特区外重点区域公交覆盖不高的问题。全年新规划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00条以上,其中轨道二期公交接驳线路70条以上,新增及更新公交运力1000辆以上,原特区外公交覆盖率达到83%。四是实施“公交四站(站台、站亭、站架和站牌)提升工程”。对全市6000个公交中途停靠站全面进行维护和清洗;制订公交中途停靠站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公交中途停靠站的管理数据库,实现公交站台、站亭、站架和站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推进公交候车亭升级换代,清理整治公交候车亭广告,增强公交指引和乘车换乘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市民乘车条件。五是按照“打造幸福春运、和谐春运、安全春运、阳光春运”的目标,举全委全行业之力,圆满完成今年春运工作任务。六是建立公交服务保障的快速联动反应机制,采取路权优先保障、硬件设施保障、加大运力调配等综合改善措施,努力缓解我市3 大居住区(新安、龙华-民治-坂田、布吉)与6 大工作岗位聚集区(华强北、福田中心区、车公庙、东门、保税区、南头)之间公交骨干走廊高峰期乘车难、坐车挤等问题。七是落实100台无障碍出租车投放,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行动不便的市民提供更优良的公共交通服务。八是加快推进路隧改革,取消梧桐山隧道收费,加快推进水田、马田收费站的撤站工作。九是组织开展交通合理化建议主题咨询活动,通过媒体、网络交流、交通进社区、座谈会、咨询会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征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公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广开民意,倾听民声,凝聚民智,全面提升交通民生服务水平。 

  (五)着力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巩固完善“331-134”项目建设工作模式,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以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一是加快特区“西、中、东”联系通道建设,推动丹平快速路一期、观光路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大南山隧道、南坪快速路二期三期、留仙大道与宝安区连接段、新彩通道、坂银通道、布吉罗湖联系通道(西环—宝岗路,禾坑—翠竹路,翔鸽—东晓路)、坪盐通道和沿一线快速通道的规划建设。二是加快对外通道建设,重点推进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广深沿江高速、清平高速、梅观高速扩建、博深高速和大外环等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深汕公路一期工程建设,深汕二期主线建成通车。三是加快深港跨境通道建设,重点推进东部过境高速、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快边界道路建设,重点推进东宝河新安大桥、如意路-东莞龙凤大道连接道路、清林路西延段、丹梓东路东延段建设,打通市际断头路。五是加快城市组团间的联系通道建设,重点推进深华快速路、布龙路二期、五和大道、坂雪岗大道、田贝-大水坑道路等项目建设,完成龙华和平路建设任务。六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确保在大运会举办前,全面完成轨道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形成5条线路,总长178公里、118个车站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年中开通运营,建成深圳北、福田、布吉、机场等4个综合交通枢纽;年内基本完成31条轨道施工占用道路恢复、与地铁车站同步的23条新建改造道路、与轨道接驳的27个公交场站和16个人行过街设施的建设任务;加紧推进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地铁7、9、11号线建设;加快厦深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深港机场快速联络线前期研究工作。七是积极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铲湾二期、铜鼓航道二期前期工作。八是积极协调推进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确保机场二跑道投入使用。 

  (六)着力缓解交通拥堵。一是尽快出台《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和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政策措施,开展需求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发布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加强交通统筹管理,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尽最大努力缓解交通拥堵。二是以沙湾关改造为试点,加强关口道路衔接,完善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关口通行效率,同时进一步优化梅林、布吉、南头、新城等关口交通环境,努力缓解关口交通拥堵。三是持续开展片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优化调整区域货运交通组织,组织单行交通研究,系统改善道路路口,及时整治一批交通拥堵点。 

  (七)着力提升交通环境。持续深入推进交通环境提升行动。一是继续开展交通设施清洗刷新行动,对交通护栏、人行天桥、交通隧道、车行涵洞、地面标线、公交候车亭、出租车停靠站、交通指示牌等进行全面清洗刷新,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保持常洁常新。二是全面推进城市主干道以及大运会场馆周边道路的提升工作,完善路面、交通附属设施、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质量和美化、亮化水平。三是总结推广“北环模式”,精心组织实施滨河大道、香梅路、深盐路、海景二路、福强路、文锦路、光明北环路、新闻路、黄阁路等主次干道升级改造工作。四是加快高快速路网绿化景观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惠盐高速、南光高速、机荷高速等8条高快速路的绿化景观改造提升。五是加快推进城市照明改造和建设工程,按时完成451条道路、25116盏路灯的加装任务。六是抓紧启动高速公路收费站改造和刷新工作,按时完成10条高速公路、47个收费站的改造刷新任务。七是继续推进机场、港口、铁路周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并巩固深圳机场、蛇口客运港、深圳火车站、深圳西站和广深铁路、平南铁路深圳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八)着力推动物流升级。提升海空双港优势,推动现代物流集约化、高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一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总部经济战略部署,落实市政府和招商局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南航集团、国航集团、海航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二是实施“梧桐计划”和“榕树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交通物流企业在深圳设立国际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面向华南区域的进口商品配送、分拨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本土综合服务型交通物流企业和高端供应链管理企业;出台高端物流企业认定标准及扶持政策,引导物流产业向技术高端、管理高端、模式创新、体制创新的高端物流转型。三是扩大远洋航线规模,拓展华南公共驳船快线联盟业务,争取开通西安、贵阳海铁联运班列,积极拓展港口物流供应链服务,努力提升海运通关效率,增强深圳港综合竞争力。今年底,国际班轮航线达到240条,货物吞吐量达到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00万标准箱。四是修订完善航空产业政策,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做大做强,吸引有实力的货运代理人、包机人加盟深圳航空货运市场,开通客运洲际航线,完善航线网络结构;加大深港机场和航空业界在投资经营、客货转运、通关、航空管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提升“经深飞”品牌,推进深圳空域环境改善,巩固空港枢纽优势。今年底,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50条,通达城市11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2700万人次。五是围绕未来5年深圳市GDP增长到15000亿的目标,按照物流业贡献率不低于10%的分目标,将全市物流业承担的GDP增量任务细化,分解到物流行业各板块、各环节、各企业,作为预测、指导指标,进一步发挥物流产业支柱作用。六是加快发展汽车滚装物流、冷链物流等特色物流和邮政物流,大力推进汽车配件、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物流业态。七是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固戍物流园项目立项,开展光明、坪山物流园的产业规划,力促正佳物流中心、保惠物流园等10个重大物流项目投产运营。八是加快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推动物流产业创新升级。九是精心组织筹备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举办一届更具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高端化、实效化的国际物流交通运输盛会。 

  (九)着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坚持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国际化,全面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步伐。一是高效推进智能交通“1+6”项目建设,启动城市交通信息采集工作,整合全市交通视频资源,加快构建城市交通运行监控体系,实现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自动预警;初步搭建城市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出行信息网站、手机终端、电子站牌、移动视频等手段,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路况、综合信息查询等服务。二是按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结构,组织完成交通(港口)管理网上服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启动委门户网站和交运通二期系统开发建设,夯实业务基础数据平台,为政府行业监管、应急协同、仿真决策和公众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围绕公交都市战略启动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分块搭建政府行业监管、企业智能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三个平台,通过GPS和无线通信技术采集公交动态运行数据,实现监管内容体系化、行业动态精确化、补贴依据数字化、应急协调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务多样化。四是积极申报“全国出租车信息示范市”项目,打造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 

  (十)着力强化行业监管。一是抓好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指标体系,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时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加强立法工作。推进轨道交通、安全、道路、出租小汽车等管理条例的制订和修改。三是从严整治非法营运。深入开展雷霆四号等联合整治行动,加大对口岸、车站、码头、大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有效遏制非法营运势头。建立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成立49个执法中队,形成网络化、专业化、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整治非法营运长效化目标。四是开展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优化行动。开展客运交通从业人员文明教育培训等专项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服务技能、职业素质,引导市民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驾车、文明排队。五是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密切关注行业动态,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行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六是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持续开展各种应急演练,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应急指挥协调中心(TCC)建设,全方位提升行业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七是继续开展道路集装箱行业规范整治,加强危险品运输监管,进一步提升道路运输、维修、驾培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十一)着力加强自身建设。按照打造“三化三型”(专业化、制度化、责任化、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阳光政府职能部门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确保交通行业科学发展、交通体系稳健运行、交委系统高效运转。

 

        


附件下载

分享到: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