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执法监督 > 执法动态

深圳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交安18”行动

来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时间:2018-08-09 15:31字号:【 视力保护色:      

 

  由于台风、雨天、高温下爆胎、车辆自燃等因素,夏季历来是交通事故多发高发时期。为遏制这一趋势,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8月8日下午在市交警局开展新闻发布会,决定从8月至12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夏季攻势”暨“交安18”行动,行动涉及全市交通运输、教育、公安交警、城管等多个部门。

  1-7月全市交通死亡事故“两升三降”

  该项行动将从强化源头监管、开展严查整治、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深度调查、宣传教育警示、完善交安机制等6个方面采取25项有力措施,通过为期5个月的攻坚治理,实现“三降一升”工作目标,即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5%以上,较大事故数同比下降10%以上,其中涉及“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车辆和电动自行车的事故数同比下降10%以上,严重违法行为查处数同比上升10%以上。

  “夏季历年来都是交通事故多发高发时期,”深圳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交警局副局长刘晓定在会上表示,“从近年来统计数据看,死亡人数一直高于其他三个季度,事故风险特点明显突出。强降雨、强台风天气频繁,雨、雾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安全风险加大。高温下车辆爆胎、机械故障和自燃增多,驾驶人容易疲劳驾驶,夏季旅游高峰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出行需求猛增,容易出现客运车辆多拉快跑,‘营转非’客车非法营运事故风险隐患增多。”

  近期,广东省连续发生了3起较大交通事故,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全市情况来看,今年1-7月份道路交通事故共造成168人死亡,同比减少24人、下降12.5%,受伤579人,同比减少170人、下降22.7%,其中7月份死亡21人,同比下降46.15%。

  从交通方式分布来看,1-7月的交通事故呈现“两升三降”特点:涉小型客车死亡事故下降,涉摩涉电死亡事故上升,涉自行车事故下降,涉货车死亡事故上升,涉行人死亡事故下降。

  多部门联动加强源头管理

  从1-7月的交通事故数据来看,全市事故多发势头得到初步的遏制,但事故死亡人数总量依然比较大,部分区域、部分路段、部分行业道路交通事故高发多发。其中事故多发的15个街道、10条路段、12家企业被挂牌整治,由相关各区分管领导、街道主要领导负责跟踪督办,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综合治理。

  监管方面也将持续发力,发动各区监管力量,对“变相挂靠”问题突出的货运行业企业开展排查,落实异常核查、上牌管控、教育引导措施,解决运输车辆及驾驶人“只挂不靠”、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加强危险品运输车、客运班车、重型货车、旅游包车、校车、散装物料车等六类重点车辆动态监管,落实“五查”,即常态检查、年检核查、重点检查、源头督查和“天眼”缉查,年底前实现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规范安装率100%、在线率90%、数据准确率80%的管理目标。

  重点开展十项整治行动

  有效遏制亡人交通事故是行动的主要目的,为此,会议表示,对行动期间发生的每一起亡人事故、每一起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性死亡责任事故开展深度调查。报请市安委办建立专项督办机制,将公安交警部门通报的每一起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性死亡责任事故制作督办清单,有关各区授权委托区安监部门及时完成事故调查,以严厉问责倒逼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此外,交警部门还将重点开展十项整治行动:

  一是开展大客车、面包车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超员、疲劳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落实旅游包车客运市场监管责任;

  二是严查整治酒驾、醉驾、毒驾,持续开展常态“猎虎”、周末夜查行动;

  三是开展“BD”综合整治,严查整治涉摩涉电、三轮车、泥头车、搅拌车等各类违法;

  四是强化夜间重点整治,严控夜间交通事故;

  五是强化联合整治。联合东莞、惠州交警在“深莞惠”城际交界道路的联合整治;与交通运输建立公路货运、客运车辆联合治超机制,落实“双处罚”;

  六是加强重点违法整治,严查严处“三超一疲劳”、闯红灯、闯禁令、开车打手机、不礼让行人、行人非机动车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

  七是推进高速“畅安2018”专项行动,重点查纠超速违法,针对恶劣天气、夜间等重点时段,落实“降速、控距、亮尾”措施;

  八是开展“生命带”专项检查,使安全带即是“生命带”的理念深入人心;

  九是加强源头治超,联合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货运场站、建筑工地、沙石料场、钢铁市场、港口、机场、车站、农批市场等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督检查;

  十是加强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综合治理,每周至少组织1次源头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生产、销售企业(门店)的监管;组织开展“赠头盔送安全”等系列活动。

 

        


附件下载

分享到:
  【打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