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治理事关社会民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已先后开展了五轮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行动。2018年,市政府发布了新一轮策略措施,指导2018至2020年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得益于交通拥堵治理行动的滚动开展,在机动车保有量、机动化出行水平持续快速增长背景下,我市交通运行状况基本保持平稳。
日前,结合近期我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形势,在2018年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基础上,深圳市政府进一步印发《深圳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2019年行动方案》,拟在推动重大设施建设同时,减少占道施工影响,并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持续优化公交服务、抑制小汽车需求、改善拥堵点运行状况,保障供需总量与节奏基本平衡。
《行动方案》深入分析了当前交通拥堵发展形势。2018年,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公安交警局等有关部门重点针对慢行设施不完善、三网融合发展不足、局部路段或节点运行不畅等问题,采用慢行复兴、三网融合、深入挖潜、智慧提升、定向增供、分类调控、停车改革、精细管理等八大策略,推动落实了45项交通拥堵治理措施,促进了我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优化,交通拥堵恶化形势得到一定延缓。但是,全市交通运行状况下行压力仍然较大,2018年全市路网工作日高峰平均车速26.4km/h,同比下降5.7%,交通拥堵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主要包括:
一是设施供应趋紧。2017年轨道三期投入运营以来,至今尚没有新增轨道,2019年底仅9号线、5号线延长线建成,增量有限。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轨道四期建设、水电气等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涉及占道施工批复数量同比增长76%,加重路网压力。受影响道路平均车速下降15%以上。预计2019年计划占道开挖路段进一步增多,情况仍将恶化。二是交通需求持续增长。2018年全市机动化出行总量以及出行距离持续增长。一方面岗位重心西移、居住重心北移的趋势明显,职住分离加剧,形成“三横三纵”拥堵带。另一方面,人口、岗位集聚片区分布向外拓展,传统核心片区路网基本饱和,拥堵向原二圈层新兴重点片区蔓延。此外,外围组团拥堵日趋严重,沿主要干道呈“点状”分布。三是公交运营亟待转型发展。2018年常规公交客运量同比下降1.5%。至2020年底,全市轨道运营里程将达到417km,轨道交通的骨干功能持续强化,应加强常规公交与轨道的融合发展。四是机动车使用强度偏高。机动车增速总体得到控制,但使用强度依旧偏高;此外,限外政策的效果递减,外地车本地化使用情况加重。五是交通执法及管理精细化要求逐渐提升。
《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我市将继续以打造高效能、高融合、高品质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为目标,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尽可能引导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并持续开展拥堵点整治,深入实施需求调控升级、拥堵热点改善、公交服务优化、慢行品质提升、重点设施推进、智慧交通引领、交通管理加强、停车设施挖潜等八大行动,40条措施,97项具体工作,具体任务如下:
行动一、需求调控升级。
措施1:研究推动交通拥堵调控政策。在供需失衡、交通压力大的区域或者路段,探索实施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措施,引导降低小汽车出行总量。
措施2:研究推动低排区管控措施。研究深圳低排区管控方案及基于交通出行的碳排放(或积分制等)管理政策;评估东部景区预约通行实施效果,适时实施仙湖植物园预约停车管控,研究大望等景区预约通行方案。
措施3:优化停车调控管理分区政策。研究优化全市停车差异化分区方案,适时提高交通拥堵片区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上限。
措施4:加强路内停车管理。研究提高泊位使用率高且交通拥堵片区路内停车收费标准或实施限时停车管理,并推动试点;持续滚动优化既有路内停车泊位设置;在龙岗、宝安、龙华增设约2400个泊位。
措施5:加强外地车使用管理。研究通过延长高峰时段限外时间、实行外地车总量控制等措施,加强外地汽车使用管控。
措施6:鼓励通勤绿色出行。制定促进企事业单位通勤班车发展的政策,提供高品质公交通勤服务;持续开展“绿色出行”系列活动,引导市民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转移,力争参与绿色出行行动的私家车超过80万辆。
行动二、拥堵热点改善。
措施7:加强占道施工管理。建立全市市政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政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立项审批;结合全市占道施工计划,强化占道施工交通疏解管理,完善审批标准、流程;推进施工智能化管控及属地监管,最大限度降低占道施工对交通产生的负面影响。
措施8:持续推动拥堵常发带扩容改造。完成东部过境高速连接线等工程,持续推动彩梅立交、沙河西路等南北向骨干拥堵带,以及桂庙路、春风隧道等东西向骨干拥堵带扩容或快速化改造;研究福龙隧道扩容改造以及北环大道梅林段两侧路网衔接方案。
措施9:开展拥堵点“短平快、微创新”整治。围绕常发拥堵路段,梳理存在车道不匹配、车流交织严重等供需失衡问题的拥堵节点141个,完成新洲—福强等76个拥堵节点整治,并启动65个拥堵节点整治的前期工作。
措施10:加大口岸等公共交通枢纽交通改善力度。推动福田高铁站近期改善工程;开展深圳北站、深圳湾口岸、深圳机场等11个公共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改善研究。
措施11:持续推动医院、学校等民生保障片区交通改善。完成宝安中医院等医院周边及坪山第二外国语周边改善工程;启动宝安人民医院周边、宝安区西湾小学周边等2个片区改善前期工作;加快推动海希小学周边交通改善项目。
措施12:滚动开展重点、热点片区交通改善。完成三馆一城等5个片区交通改善项目;启动白沙岭等5个片区改善项目;开展罗湖人民南等15个片区改善前期工作。
行动三、公交服务优化。
措施13: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开展公交线网优化及公交热点难点改善方案研究,优化或新增85条以上公交线路,并试点设置公交线路时刻表,提升公交服务;改善保障性住房小区、医院、学校以及大企业等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服务,加强与轨道接驳。
措施14:推动三网融合设施建设。推动轨道交通三期6、8、10号线以及5条延长线站点接驳设施建设;开展轨道交通四期12、13、14、16、20号线以及6号线支线交通接驳设施规划;制定轨道交通接驳设计指引,完善接驳设计审查机制。
措施15:持续推进公交提速。新增或改造20公里公交专用道,持续优化公交专用道网络;完成中山迎宾、中山岭南等交叉口公交优先信号建设,试点推动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
措施16:完善公交补贴及考核政策。研究制定第四轮公交财政补贴方案及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公交运营及服务质量考核政策,在保障公交公益性的基础上,促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健康发展。
措施17:推进公交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建设。建成月亮湾、金牛东路2个综合车场,续建盐田北综合车场,推动民治、观澜大水坑、凤凰山、西乡等4个综合车场开工;推动南山科技园、福田下沙、南山中心区等3个机械式公交立体停车库开工建设;力争完成莲塘口岸路内公交换乘点建设,启动沙湾关等路内公交换乘点建设。
措施18:提升公交快速通勤服务水平。针对科技园、福田CBD、国贸东门等工作岗位集聚区,优化提升定制公交线路及服务品质,满足高峰通勤出行需求。
措施19:试点构建新型中小运量公交系统。推动空港新城小运量公交(云巴)示范线工程建设;完成坪山区云巴一期工程方案设计,力争开工。
行动四、慢行品质提升。
措施20:推动新建和现状道路增设自行车道。通过新建、扩建自行车道300公里,整治提升前海路(桃园—东滨)等62个慢行不畅节点,并启动9个节点工程前期工作。
措施21:推动慢行骨干网络规划建设。完成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规划;编制南山—福田、蛇口—留仙洞、葵涌—大鹏、罗湖—大鹏等慢行骨干道路规划方案;力争完成福田—龙华、南山—龙华跨区自行车专用廊道工程前期工作。
措施22:提升道路慢行空间品质。完成罗湖区爱国路等3条道路慢行品质提升工程;推动福田区红荔路等5条道路慢行品质提升工程;完成80条道路无障碍设施整治;在20个人车冲突严重的斑马线试点增设行人感应设施,提升慢行出行品质及交通运行效率。
措施23:推进自行车配套设施建设。根据需求新增或优化一批路侧带停放区,推动机械式立体自行车停放设施试点建设。
措施24: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加快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立法,完善信用管理等政策;开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评估及服务质量考核工作;建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管理负面清单,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管理。
措施25:持续构建连续、立体步行系统。在过街需求集中、条件适宜的拥堵路段开工或续建20座天桥/地道;继续推进福田中心区、高新园片区等立体二层连廊系统建设。
行动五、重点设施推进。
措施26:强化关键走廊及重点发展区的轨道交通供给。继续推动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6号线、6号线支线及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9号线延长线等线路建设;启动深圳市下一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措施27:加快主要轴向骨干道路建设。建成坂银通道、深华快速路、沙江西路延伸段等7个项目,力争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皇岗路快速化改造等4个项目开工,大力推进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坪盐通道、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等37个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南光、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侨城东路北延、坪西路快速化改造等开展方案设计,绿梓大道北段、盐坝高速市政化改造等开展可研和初步设计编制。
措施28: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打通21条断头路,完成53.1公里、加快推动76.7公里次支路建设。
措施29:加强重大工程开通保障。推动坂银通道、莲塘口岸开通相关配套、改善工程建设;配合南坪三期部分路段通车,推进坪山区主、次、支路网建设,避免高快速路建成通车后对区域路网造成冲击。
行动六、智慧交通引领。
措施30:优化拥堵交叉口信号管控方案。完成龙岗、福田等50条交通拥堵主干道安全绿波,打造安全绿波带;持续改善溢流情况严重的路口,优化信号管控方案。
措施31:提升信号及监控系统协调控制水平。完成信号控制综合管控平台一期建设;完成一批路口智慧信号灯控制系统试点建设,推广路口智慧信号灯应用。
措施32: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建设,探索推进公交一体化支付等MaaS示范应用。
措施33:探索并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开展自动驾驶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及管理政策研究,为自动驾驶商用化及运行做好研究储备,并为自动驾驶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行动七、交通管理加强。
措施34:优化交通组织。完成全市交通诱导屏的联网控制,在1环3路等主要环线上打造交通诱导网,提升全市交通诱导服务;全面排查标识,增设、完善现状交通指引设施,定期修剪绿化等遮蔽物;研究试点推动高架匝道限行管控方案。
措施35:加大科技执法力度。划定严管区,完善标示指引,增设违停抓拍设施,持续开展口岸、枢纽、医院等重点区域违章停车整治行动;完成盐梅路等6个违停问题突出的拥堵节点整治,并启动18个违停致堵节点整治的前期工作;搭建事件检测系统,构建视频专网,推动高快速监控卡口建设,完善科技执法设备。
措施36:开展电动自行车、僵尸车专项整治。加强对违法电动自行车的整治,强化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安全管理;持续开展道路红线范围内僵尸自行车、机动车清理专项行动;开展梳堵管理与配额制定工作,加大电动车源头管理力度。
措施37:提升应急保障及事故处置能力。开展年度常态化应急处置演练,利用“智慧+管控”手段提升应急处置响应速度;持续优化轻微交通事故远程在线处理系统,加强交通事故处理“五处”标准管理,加快事故处置效率,缩短道路交通事故对交通运行的影响时间。
行动八、停车设施挖潜。
措施38:理顺静态交通建设和管理机制。研究修订《深圳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机动车停放管理条例》;加快统筹协调静态交通管理,推动政策研究及顶层设计。
措施39: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大力推进经营性停车场互联网接入工作,推动停车场管理设备升级改造;通过与各电子支付平台合作,推广停车无感支付服务。
措施40:推动路外停车设施建设。推动一批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推动龙岗中心医院、龙华人民医院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项目建设,开工光明区人民医院、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机械式立体停车库项目,持续推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