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治理事关社会民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已先后开展了六轮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行动,对保障我市交通健康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通过开展拥堵热点改善、公交服务优化、需求调控升级、慢行品质提升等八大行动,有效促进了我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优化,交通拥堵严重趋势得到一定延缓。但受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市交通拥堵状况依然严峻,2019年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为26km/h,同比下降1.5%。
为支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探索超大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模式,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服务品质、安全水平,我市近期出台了《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及2020年工作计划》。
针对现阶段我市交通发展面临的通勤走廊效率不高、重点区域出行服务品质不佳、区域间交通发展不均衡、小汽车使用强度偏高等主要问题,《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三年将系统推动协同治理、服务提升、平衡发展、需求调控4大策略33条行动,以进一步提高交通服务水平。2020年,则按照“轻重缓急、重点突出、滚动实施”的原则,交通综合治理共安排59项具体工作,272项工程项目。
策略一:协同治理,提高主要走廊运行效率。通过加强轨道、公交、道路、慢行等交通方式协调融合,提高跨二线关、中心区东西向等拥堵带综合运输效率。
行动1:挖掘主要拥堵区间轨道运能潜力。完成1号线中央ATS硬件升级,提高高峰发车频率;启动1号线信号折返能力改造升级,争取2022年完成;推动列车增购,研究通过加密线路班次、智慧化调度空车等手段挖掘拥堵区间轨道运能潜力。
行动2:针对大客流轨道OD开设点对点公交快线。鼓励在坪洲(固戍)-高新园、南山(西乡)-车公庙、白石龙-车公庙等大客流轨道OD开通响应式公交快线。
行动3:优化轨道站点客流组织与引导。在高新园、五和、车公庙、会展中心、深大、南山、白石洲等拥挤站点,持续增设值守人员,并研究实施联锁客流管制、站外截流、优化进站人流组织等措施;在7号线增设“智能指引动态地图”,及时发布出口信息,方便乘客快速前往。
行动4:合理提高轨道站点安检效率。研究逐步取消或简化对外交通枢纽到达旅客与轨道站点的二次安检流程、设置轨道站点高信用常出行乘客快捷通道、引进远程便携式快速安检设备可行性。
行动5:提升轨道站点闸机通过效率。持续开展大客流轨道站点进出站闸机增补工作,缓解高峰期闸机口排队拥堵;试点开展人脸智能识别等新收费技术应用与推广研究。
行动6:完善轨道站点客流实时监测发布系统。试点增设轨道站点乘客排队长度、预计进站时间等信息指引标识;研究建立轨道站点排队情况、线路拥挤度等信息动态发布系统;在7、9号线推广设置车厢载客拥挤度智能显示系统。
行动7: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及运营方案。开展公交线网优化及公交热点难点改善方案研究;持续优化公交骨干线网,调整85条以上公交线路;改善10个以上片区的公交微循环,重点保障医院、学校和保障性住房等公交服务。
行动8:研究推广响应式公交(MaaS)便捷服务。在福田中心区、高新园、车公庙、华强北等通勤出行集中片区推广响应式公交服务,开设防疫复工专巴及日常通勤专巴。
行动9:优化提升公交专用道设置与管理水平。研究在宝安大道(跨关)、罗芳立交增设公交专用道,新增新洲路、坂雪岗大道、凤塘大道、凤凰山大道等4条公交专用道,恢复因轨道6号线施工暂停的光明大道、公常路、光侨路等路段公交专用道;优化完善广深公路、宝安大道、深南大道、上步路、龙岗大道、民治大道、新区大道、布龙路等8条通道公交专用道标志标线;选取光明大道、广深公路、深南大道等10条大客流通道,加大公交专用道违章执法力度。
行动10:试点推动主要客流走廊常规公交智慧运行。通过采取相对信号优先、视频识别等手段,试点打造龙岗大道公交相对信号优先走廊;启动黄贝岭-大鹏等试点线路特殊时段公交连续信号优先方案研究。
行动11:提升公交停靠站点智慧化服务水平。对100座以上公交简易站台、旧站台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大冲、民乐、东门3个站点智慧公交站台的研究工作。
行动12:梳理优化主要高快速路主线交织问题。开展南坪、福龙-龙大、梅观、北环大道、泥岗东路等5条骨干道路的主线交织的排查与优化。
行动13:适当提高高快速路限速标准。开展全市主要高快速路隧道段限速优化研究工作,实施福龙路、丹平快速隧道限速提升工作。
行动14:优化主要交通走廊拥堵交叉口信号管控方案。完成40个溢流、频繁人工干预、交通组织不合理、服务水平较低的信号交叉口整治。
行动15:推动拥堵主干道路智慧化改造提升。争取完成红荔路智慧化改造提升项目,启动坪山大道、科苑大道的道路智慧化改造前期研究。
行动16:推动慢行系统骨干网络规划建设与改造。完成深圳市慢行系统骨干网络布局及试点方案编制,规划一批自行车快速路和慢行骨干道路。
策略二:服务提质,提升重点区域服务品质。针对全过程全时段出行问题,面向全市重点枢纽、关键走廊、战略片区,应用智慧化技术,协同交通建设、组织、服务、管理和政策等手段提升综合交通服务品质。
行动17:推动交通枢纽综合服务提升。以宝安机场、深圳北站等2个综合交通枢纽作为试点推动综合交通服务提升。
行动18:推动交通走廊综合服务提升。以西部轴带走廊(沙井-宝安-南山)作为试点开展综合服务提升。
行动19:提升商务办公片区交通集散效率。以深圳湾高新园片区为试点开展交通综合服务提升。
行动20:提升工业混合片区交通安全便捷水平。以西乡铁仔山片区试点开展交通综合服务提升。
行动21:打造适宜全年龄人群的交通慢速友好街区。在南湖片区、海月社区、园岭片区等3个片区试点实施交通慢速友好街区;各区分别推动不少于1个儿童友好型交通街区建设。
策略三:平衡发展,保障薄弱区域基本需求。关注更广泛的区域和社会群体,针对交通建设相对落后区域,通过稳步推进断头路、次支路建设,慢行设施优化等手段补齐设施短板、平衡设施发展,保障基本出行需求。
行动22:提升“城中村”交通出行环境。启动向西村、新湖村、黄贝岭新村、坳下村、莲塘村、水库新村等“城中村”交通整治与提升,续建大望村、新田村、新平村等10个社区交通整治与提升;研究试点推动白芒村、同益新村等社区内部增设便民接驳线路。
行动23:鼓励老旧社区周边停车位错时共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展停车共享工作。
行动24:完善停车全流程智慧指引服务。推广医院预约停车;以万象天地、科技生态园以及宜停车位为试点开放停车位使用信息。
行动25:持续推动断头路打通与次支路建设。打通永荣路、沁翠路等18条断头路;推动95条次支路新、改建工程,其中完工32条,推进/续建53条,开工8条,推动前期2条。
行动26:加强片区慢行交通路权与停放设施保障。推动景田北、坂田、园岭等43个片区慢行设施完善工程,其中完工34个,推进4个,开工1个,推动前期4个。
行动27:适当优化外围组团电动自行车组织管理。针对沙井等电动自行车日常出行集中的外围工业区,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优化管理政策,规范合规电动自行车使用;以宝安区为试点,针对电动自行车过街量大的交叉口,研究转向管道化组织方案,并争取实施。
行动28:持续开展交通拥堵点“微整治”。开展宝安南路、布龙路、沿山路等91个拥堵点改善,其中计划完工62项,推进/续建18个项目,推动前期11个项目。
行动29:持续优化拥堵片区交通组织。推动石厦片区、坂田片区、梅林西片区、宝安老城等15个拥堵片区交通组织优化,其中完工11个,推进/续建2个,开工1个,开展前期研究1个。
策略四:需求调控,逐渐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通过制定小汽车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切实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构建更健康绿色的出行结构。
行动30:试点建立公共停车设施动态调价机制。试点推动建立深圳北站、宝安机场停车场停车收费动态调价机制;研究结合枢纽、办公集中区周边道路运行的情况,完善宜停车动态调价机制。
行动31:持续优化、新增路内宜停车泊位设置。持续优化既有宜停车泊位设置,在莲花路、洪湖西路等路段,优化、新增约2000个宜停车泊位。
行动32:加大严管区交通执法强度。加强严管区违章停车执法,重点对占用消防车道、斑马线、禁停区等的违停黑点,进行联动督促,加大停车管理违章查处力度;加强铁骑队伍建设,创新铁骑勤务模式,建立灵活布警、快速反应、动态查控的用警机制。
行动33:加强外地车使用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保障防疫工作的同时,适时恢复外地车使用管控;综合考虑交通拥堵、外地车出行特征,兼顾城市包容性,研究调整外地车限行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