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一平台”为引领 聚焦湾区经济核心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丰收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监督下,在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悉心指导下,在张文常委(时任副市长)的直接分管下,我们以“深圳质量品质交通”为主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交通规划建设、公交服务、双港物流、智能科技、安全监管和自身管理等各板块工作齐头并进,交通运输行业平稳有序、运行质量持续向好。
2013年,我委负责的市政府重点工作15项,占全市114项的13.2%;我委负责的民生实事13项,占全市113项的11.5%;我委负责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11项,占全市1402项的15%。全委全员全年完成各类工作事项143.8456万件,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交通物流产业增加值达1445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迈进全球第三,深圳空港进入大空港时代,新航站楼成为城市新地标,厦深铁路开通,国家“四横四纵”高速铁路有一横一纵在深圳交汇,深圳成为国家级铁路枢纽城市。
回顾去年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十方面58项:
一是教育实践活动抓落实务实效。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顺利完成3个环节19个步骤的规定动作,推进22项反“四风”举措和28件民生实事。通过实践活动,我委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得到了中央、省、市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央电台、新华网以及广东、深圳的新闻媒体先后对我委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2.深入开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着力推进智能交通、道路建设、公交服务、队伍建设、行业服务等10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其中3项改革纳入全市改革计划,我委荣获全市15个优秀创新奖单位之一。
二是综合交通规划成体系强引领。
3.综合规划研究。继续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完成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深莞惠一体化交通规划、宝安国际机场总体规划、深圳港发展战略、深圳港总体规划、全市货运交通组织方案等规划编制研究。
4.路网交通规划。完成龙海大道、外环高速线位优化、大南山隧道、坪盐通道、香蜜湖路改造等规划研究,启动月亮湾大道快速化改造、布吉南环路等交通详细规划研究,开展海滨大道、妈湾跨海通道等联系原特区内外重要通道规划研究。
5.交通改善规划。完成二线关道路衔接系统规划,梅林、布吉等关口交通改善规划,高新区、车公庙、重点医院、产业园区等片区交通综合改善规划,以及龙华新城交通一体化规划。实施交通影响评价,对89个建设项目提出交通改善方案。
三是交通拥堵治理出政策初见效。
6.柔性治堵。建立深圳市交通拥堵治理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实施近期25条治堵措施,柔性治理交通拥堵得到市民和媒体的广泛好评。2013年,我市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车速分别为32公里/小时、26公里/小时,高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
7.关口交通。完成梅林关检查通道岗亭及顶棚拆除专项工程,以及南头、新城检查站等全市12个二线关口减速带拆除工作,全面改善了关口出行环境,“英雄难过梅林关”有所改观。
8.停车管理。完成机动车道路临时停放管理办法编制工作,道路临时停车收费获省政府批复,举行道路临时停车收费听证会,路内停车收费管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9.片区改善。顺利打通民清路、海月南路等33条断头路,完成80个片区综合交通改善,改善了片区交通出行条件。断头路苏福园路打通后,片区居民送来“心系百姓,路通万家”锦旗。
四是交通枢纽功能新飞跃上台阶。
10.港口发展。深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2.59%、1.47%,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深圳港国际集装箱航线达230条,国际友好港增至14个。
11.航运发展。积极引进中外运长航、中海油能源等国内航运骨干企业落户深圳,深圳滚装船队规模跃居全国第一。海铁联运班列累计15条,与重庆合作建设无水港,深圳港西部港区被列为国家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示范港区。全港安全引航26491艘次。全球下水的5艘3E级最大1.8万标准箱货轮全部挂靠深圳港。
12.空港发展。深圳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22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13%、6.85%。新开通3个城市候机楼,开辟深圳—喀什援疆航线。截至2013年底,共有29家航空公司开通深圳客运航线,深圳机场通航国家12个、通航城市104个、通航航线187条。
13.机场转场。统筹完成44大项、4689子项转场工作,深圳机场成功实现“一夜转场”,新航站楼顺利投入使用,业内人士评价“异常正常”,机场转场获得“众望2013—南都街坊口碑榜”金奖。新航站楼成为城市新地标,深圳迈进“新航站楼+双跑道”的大空港时代。
14.物流产业。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445亿元,同比增长11.42%,占全市GDP约1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38.6%,占全国快递总收入的8.8%。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审核发放现代物流专项资金6357万元。编制加快发展深圳电子商务物流业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城市配送发展试点工作,深圳被确定为全省城市配送试点城市。
15.物博会。成功举办第八届物博会,展会期间举办了国际港口链战略论坛、公交都市论坛、人才嘉年华等73场专项活动,物博会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特征进一步提升,“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展会地位更加稳固。
五是重大交通建设克难关强推进。
16.交通投资。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总投资254.11亿元。其中,交委直接管理的交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9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2%;行业管理项目完成投资52.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3%;地铁三期完成投资1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
17.对外通道。广深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清平高速二期、梅观高速北段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顺利建成通车,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对外联系通道。深中通道海上方案基本确定,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18.城市道路。广深高速鹤洲立交、迭福立交、平安观光立交等17个项目建成。坪盐通道、丹梓西路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彩通道、南坪二期、坂澜大道等19个项目加快建设。坂银通道、南坪三期等项目前期顺利推进。“三个一批”交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网体系。
19.轨道交通。厦深铁路开通运营,地铁7、9、1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龙华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开工建设,坪山站交通枢纽投入运营,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以南段、穗莞深城际线深圳段、深茂铁路等规划建设稳步推进。
20.设施管养。完成道路日常养护市场化采购,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道路养护市场化的城市。完成道路保养3万余处,施划标线80万平方米,修复更新护栏30万平方米,设置各类交通标志牌1万块。
21.质量监督。完成交(竣)工检测项目60个,组织中间交工检测536次,开展61928组试样监督抽检,在监项目质量安全可控,没有发现一例责任事故。
六是公交民生服务提质量优品质。
22.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68条,主要解决了民治龙悦居保障房、大浪服装基地等97处主要诉求区域出行问题,成功实施华强北、车公庙等33处公交疏解,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达603万人次,原特区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1%。
23.公交四站。建成新一代公交候车亭794座,维护公交“四站”设施7086座次,公交设施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24.公交专用道。新增优化公交专用道102公里,全市公交专用道整体规模达752.1公里。
25.智能公交。完成政府公交监管平台(一期)、公交站点线路协同系统建设,接入9000多辆公交车GPS信息,试点建设公交电子站牌和公交专用道车载抓拍系统。
26.公共自行车。出台加快深圳市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若干意见,组织投放公共自行车12700辆。
27.公交指数。首次从市民的角度,在全国率先发布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指标体系,覆盖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三种方式,促进了公交服务质量的稳中向好。公交服务指数已经成为衡量公交服务的标尺、改进公交服务的依据。第四季度全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得分提高至80.9分。
28.出租电召。全市建立了出租车统一电召平台,为市民提供手机、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的电召服务。
29.出租投放。投放无障碍出租车100台,为特殊人群提供出租出行;成功投放50辆纯电动出租车驻点坪山新区运营,更好地满足了片区居民的出租出行需求。
30.出租服务。出租车行业服务投诉同比下降24.75%,营运违章同比下降14.58%。出租车失物招领中心找回失物1784批、价值1135万元,收到表扬20360宗。组织32支爱心车队,开展“爱心送考”等活动,累计免费出车16412车次、服务3.2万余人。组织“中国梦、我的梦”出租车行业演讲比赛,出租车成为深圳文明城市的一张靓丽流动名片。
31.地铁运营。采取压缩行车间隔、开通大小交路、高峰期备用车上线、推进“4改6”工程等措施,充分挖掘地铁运能潜力,地铁日均客运量达251万人次。
七是智能交通体系大数据大应用。
32.数据中心。依托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完成执法支队、客运管理局、港航货运局、西部交通局、东部交通局等10个运行分中心建设。与规划、环保、公安等单位紧密联系,汇聚了14类75项交通行业数据。构建交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与超算中心、先进院、腾讯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云计算、云服务试点。
33.运行监控。扩容交通运输车辆GPS综合应用监管系统,接入94000辆出租车、重型货车、泥头车等GPS数据。建成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系统,接入全市重要枢纽场站、主要通道等12305路视频信号。建成全国首个公共道路养护管理电子政务平台。
34.“三屏”战略。“交通在手”软件下载量超过35万人次;“e行网”门户网站点击量累计超过180万次;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开播“全景大交通”交通栏目,直播全市路况、客流、车流等实时交通信息,城市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八是交通发展环境抓整治促提升。
35.行政执法。深入开展“雷霆六号”、“迅雷行动”、打击假冒出租车等专项行动,共查处交通运输违章案件30289宗,查扣“黑车”6267辆。
36.两法衔接。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定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程序,对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行业稳定的不法分子,依法运用司法手段予以处罚制裁。
37.港货驾维。在国内率先运行公共提还箱预约登记系统,促进外堆场和集装箱拖车行业稳定。依法审批危货作业6603宗,审验危运车辆2067辆。驾培行业严格核定单车培训能力,实施“人车比”制度和违规教练员“黑名单”管理制度。
38.泥头车管理。严格实施泥头车、罐式车辆“两牌两证”管理,发放泥头车“档案号牌”7895副、罐式车“档案号牌”3215副,从业人员“备案合格证”13449个。
39.低碳交通。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14项治污保洁、6项污染减排任务,累计推广60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获得部、省、市8404万元节能减排资金补助,全年节能1.02万吨标准煤,替代燃油16.2万吨标准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万吨。
40.安全监管。持续开展地毯式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行动,共出动21257人次、检查企业(场所)20679家(处)、发现整改隐患2957个。全年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5.51%、33.64%。
九是交通管理服务接地气惠民生。
41.辖区交通发展。全年共召开委—区(交通运输委与10个区、新区)、局—街道交通发展管理联席会议98次,研究议题513项,及时研究解决了辖区公交、道路建设、片区改善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
42.基层管理单元。从硬件建设、机构人员、人机绑定、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等方面,定期对58个交通基层管理单元进行检查考核,全委道路综合巡查总里程114万公里。
43.智慧型双考核。在交通管理设施、道路设施、公交设施等板块,全面推进委对辖区局、辖区局对养护企业的智慧型双考核工作,对辖区局和养护企业进行考核排名,充分发挥双考核指挥棒作用。全市交通设施抢修案件16.25万件、日均445件。
44.交通民意。开展交通服务咨询周、“交通民意车厢”开进社区等活动,坚持组织每周三乘车调研、每月23日家访活动,走访拖车、出租车驾驶员家庭24420户,关心关注驾驶员生产生存生活。
45.咨询投诉。受理交通咨询投诉802138件、日均2197件,第一时间响应、办理、解决交通投诉事项。
46.窗口服务。完成网上行政服务窗口建设,积极推行窗口服务评价,共办理行政许可服务事项24178件、日均92.73件。
47.信访维稳。妥善处置港口外堆场预约提柜、泥头车整治等52宗维稳及突发事件,确保了行业稳定。
48.应急保障。编制各类交通运输应急预案、操作指令,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轨道、公交、道路抢险等应急演练10次。全年接报行业突发事件127件,同比下降37.1%。
十是交委内部体系有序可控高效。
49.阳光政务。全年纳入三级责任体系的重要工作1528项,均百分百完成。
50.体制机制。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宝华路桥建设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宝安、龙岗14个街道交管所恢复设置。
51.规范建设。实现了制度牌“上墙”、岗位牌“上桌”,制作、安装和摆放制度牌1157个、岗位牌2212个。实现执法服装、执法内外观、执法行为、执法文书全面统一规范。
52.宣传引导。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50次,主流媒体刊发、播报交通新闻3000多篇次;发布政务微博5800多条,政务微博粉丝达16.5万名;在门户网站公开发布交通信息1.8万条,与媒体形成了良性互动,市民网友纷纷“点赞”。
53.财务运行。深化“626”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强化预算执行,加强采购管理,全委预算支出完成率92.9%,采购完成率100%。
54.廉政建设。完善“1+9+4”制度体系,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明察暗访,开展工程项目联合监督,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资金审批、港货驾维、公共交通等重大事项进行廉政审查,在全市率先开展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考评。委各监督小组召开廉洁审查例会110次、审议议题1386项,开展明察暗访104次,廉政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55.人才选拔。提任1人为执法支队支队长(副局级),完成17名处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18名执法员选拔任用,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荐1人任西部公汽董事长。
56.军训活动。全委1074名干部职工,分8期参加以“加强纪律性、提高执行力”为主题的军事训练活动,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执行力和综合素质。
57.培训教育。举办4期交通学习论坛、10期交通专题培训、4期赴港专题培训。成功举办“交通杯”篮球赛等系列文体赛事。
58.党建文明。组建成立委工会、妇委会和4个基层党组织。我委被评为省扶贫开发“双到”优秀单位。持续开展公务员志愿服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工作。
一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3年6月1日,张德江委员长在深圳调研时,在福田交通枢纽听取了我委新能源公交推广应用情况汇报。2013年11月16日,汪洋副总理莅临深圳调研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情况。2013年,省委胡春华书记先后多次到我市调研考察新能源公交推广、高速公路建设、机场转场等工作。2013年12月2日,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主持召开部分交通运输厅长和基层交通运输局长座谈会,我委作为特邀参加的八个厅(委)之一,就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作了专题发言。2013年7月19日,我委作为特邀代表,在财政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大会上,就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作了专题发言。王荣书记、许勤市长、白天主任、穗明主席、锐锋常务副市长、张虎部长、张文常委以及省交通运输厅领导,均高度重视、关心关注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并对我委工作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关心爱护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各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媒体朋友支持帮助的结果,凝聚着60万交通运输行业广大干职员工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二、2014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新的一年,必须切实把中央省市对交通工作的新要求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201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省委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强调,深圳改革要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要求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牢牢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发展方向,以前海开发开放为突破口,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的一年,必须切实把广大市民对交通工作的新期待作为我们的工作动力。
随着特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绿色的交通体系,营造宜居宜商宜业的交通出行环境,是广大市民对交通工作的新期待。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响应和满足市民交通需求,让市民在交通的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这是我们推进工作、改进工作的动力所在。
新的一年,必须切实把破解交通发展困难和问题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
目前深圳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69万辆,居全国第二,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污染、停车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新时期如何缓解机动车过快增长、提高公交运行效率、整治二线关关口交通环境、完善慢行交通网络、降低交通PM2.5排放等,是我们亟需破解的问题,也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工作导向。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新期待、新任务,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省委、市委全会、市“两会”,以及全国、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机遇,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总要求,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开发开放平台为引领,以“深圳质量品质交通”为主线,突出问题、需求导向,加快构建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和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深圳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引领和保障。
围绕以上目标和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106项工作:
(一)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是今年的头等大事。我们要以针对性、创新性、操作性、时效性和长效性为路径,积极谋划、强力推进交通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实现交通工作点的突破、面的巩固、质的提升。
1.推进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创新。
依托市交通拥堵治理联席会议,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委区联动“双组长”工作模式,建立拥堵治理快速反应机制,力争在公交提速、设施挖潜、需求调控、绿色出行、严格执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推进交通枢纽场站规划建设管理和投融资创新。
强化对全市交通枢纽场站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加快地铁三期公交接驳场站、公交综合车场的建设,推进公交枢纽场站的综合开发和投融资创新,加大公交场站供给,提高枢纽场站对公交运行的支撑保障作用,有效解决场站严重缺乏制约公交发展的问题。
3.推进重大道路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创新。
针对交通重大项目涉及面广、敏感性高,牵涉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出行条件等切身利益的特点,加强详细规划深度和适应度,确保项目功能、用地、征地拆迁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尽快落地、尽早动工。
4.推进道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创新。
以公共道路协会为平台,成立道路养护专业委员会,建立道路养护从业资信体系,规范道路养护市场竞争,促进道路养护企业做大做强,提升道路养护服务水平,保障道路通行安全。
5.推进公交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科学管控成本、企业良性发展、直接惠及民生”的原则,突出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民生型特征,推动财政补贴机制改革、行业监管机制改革,建立市政府—交通部门—公交企业三级责任传导机制,提升公交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6.推进统一交通资讯服务创新。
设立“12328”全市交通运输咨询、投诉、服务号码,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APP、微信、短信、信函”等方式,统一资讯渠道、统一服务平台、统一工作机制、统一知识库、统一业务规范、统一办公场所、统一评价体系,形成“151”(一个咨询号码;五张网:道路网、交通设施网、公交网、轨道网、咨询服务网;一张图:交通地理信息图)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交通无处不在,服务在您身旁”。
7.推进交通综合执法体制创新。
统一原特区外行政执法模式,制定全委行政执法考核办法,形成行政执法和基层管理单元充分融合、相互促进的“1(分管委领导)+1(综法处)+1(执法支队)+8(辖区局)+58(交管所、服务站)”的管理架构,强化交通基层管理单元建设,构建“委考核辖区局、辖区局考核交通所(站)”的闭环工作责任链条,形成“抓得起、放得开、立得稳、击得准、打得狠”的交通综合执法体制。
8.推进空港发展及地面交通管理机制创新。
推进机场用地、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建立符合深圳城市定位和发展需要的空港发展体系。
整合机场内出租车、公交、长途客运、交通执法、交通行政管理职能,由空港处统一承担,形成民航空港与机场地面交通运输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促进地面交通组织完善,构建空、地、港、轨运输有效衔接的空港交通运输网,提升机场公共交通保障能力。
9.推进基层基础智慧型“双考核”机制创新。
按照“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价”的原则,建立委考核辖区局、辖区局考核管养企业双考核体制机制,形成覆盖交通设施、道路设施、公交设施、道路运输企业GPS应用及GPS运营商运行监测的双考核指标体系和诚信体系,强化基层基础作用,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二)打造海上丝路航运枢纽,综合交通实现新跨越。
以全球视野俯瞰深圳交通、以世界眼光审视深圳交通、以国际坐标定位深圳交通,紧抓我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战略机遇,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开拓海空双港辐射,夯实国铁城铁轨道网络,打通对外联系通道,打造世界级海港、亚洲级空港、国家级公铁枢纽,进一步巩固深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一是强化综合交通规划引领作用。
10.启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战略研究,制定行动计划,为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支撑。
11.完成港口、机场总体规划报批工作,开展通用航空机场空域规划、公共游艇码头专项规划研究。
12.开展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研究,编制轨道三期交通接驳系统规划实施方案,持续完善中运量公交系统布局规划。
13.深化梅林关、布吉关交通枢纽规划研究,推进潮汐车道等可变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组织。
14.推进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出台,推进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规划建设,规范细化交通影响评价审查管理,进一步强化交通影响评价的法定效力。
15.组建深圳市交通运输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交通决策提供咨询,提升交通规划政策制订能力和水平。
二是打造世界级海港。
16.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大铲湾港区二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建设,提升港区吞吐能力。
17.实施“深水”战略,结合大小铲岛港区的陆域形成,推进铜鼓航道二期工程建设,满足1.8万标准箱船舶进出西部港区的通航要求,强化深圳港作为全球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首选港地位。
18.优化盐田区物流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盐田港后方综合服务园区,完善疏港交通、拖车服务、堆场报关服务功能。
19.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完善港口国际航线网络,增加近远洋航线密度,提升深圳港对亚洲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地区的辐射能力。
20.优化调整港口业务结构,升级驳船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提高深圳港发展质量。
21.拓展港口货源空间,促进海铁联运发展,提高深圳至华南、西南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通道总体能力,争取在昆明等地开展“无水港”合作建设。
三是打造亚洲级空港。
22.充分发挥“大航站区+双跑道”的叠加效应,推动双跑道独立运行,增加航班放量。
23.进一步完善深圳机场航线网络,新增飞机运力10架,开通新航线10条。推进设立河源城市候机楼,加大“经深飞”宣传推介,经深飞旅客达到350万人次。
24.开通深圳机场至深圳北站空铁巴士专线,构建深圳机场与厦深铁路空铁联运体系。
25.开展机场T4航站楼及商务区建设详细规划,启动第三跑道前期工作。
26.编制深圳机场净空管理办法,做好机场净空限高研究评估,完成前海、福田中心区、南头区域净空安全深化研究工作,编制全市限高图,寻求城市发展与净空保护的最佳共赢点。
四是打造国家级公铁枢纽。
27.加快深中通道前期工作,优化广深沿江高速出入口周边交通,开工建设广深沿江高速二期、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完善我市高速路网结构。
28.推动深茂铁路、赣深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加快完善深圳向西、向北铁路联系通道。
29.推进平湖站城际客运改造,便利中北部地区市民出行。实施平南铁路改造工程,大力支持前海开发开放。
30.推进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以南段、穗莞深城际线深圳段建设,打造港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
(三)聚焦湾区经济核心功能,物流产业增创新优势。
发达的湾区经济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特征。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圳湾区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深圳世界级海港、亚洲级空港、亚洲最大陆港的综合优势,以及前海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平台,通过政策、业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推动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化、信息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增创深圳物流产业发展新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
一是完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31.修订重点物流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代物流项目认定试行办法、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发挥产业政策规范促进作用。创新物流专项资金使用方法,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挖掘专项资金放大效应。
32.研究制定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提升笋岗—清水河总部型、机场空港型、盐田港口型、平湖铁路型、龙华陆路口岸型和固戍、光明、坪山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功能。
二是丰富物流发展业态。
33.推动电商物流创新发展,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业指导意见,完善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商物流行业规范管理,营造电商物流发展优质环境。
34.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物流,研究规划配送网点布局,积极申报交通运输部城市配送试点城市。
35.鼓励物流行业技术创新、运作模式创新,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创新型物流企业,建设深圳全球物流创新中心。
36.制定前海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引进方案,探索建立高端航运服务产业基地。
37.探索游艇业发展,推动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启动航运金融政策研究,引入世界级知名航运服务企业入驻前海。
38.开展临空经济战略研究,深化建设前海航空交易中心研究,推动临空经济产业规划,吸引高端商务资源向空港地区集聚。
三是提升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
39.探索港城空间协调、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实现以物流带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向前海乃至深圳聚集,积极打造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
40.继续实施“榕树计划”,培育壮大越海全球、腾邦国际、怡亚通、招商、朗华、信利康等深圳本土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
41.继续实施“梧桐计划”,通过扶持政策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举措,大力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深圳,打造物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42.开展深圳国际友好港商务信息合作平台建设运营模式研究,争取签署1个以上国际友好港协议,友好港总数超过15个。
43.制定出台中部物流组团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研究调整物流园区用地性质、功能兼容。
44.实施快件集散中心战略,推动建设航空物联网,支持UPS、顺丰、圆通等航空快件企业发展,力争快件运输量占货邮吞吐量的55%。
45.研究出台对基地航空公司支持政策,引导鼓励主基地航空公司在深圳机场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东海航空开展客运业务、星雅航空运营首航、中美通用航空获得筹建许可。开展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研究,推进深圳市通用航空机场选址。
46.继续办好第九届物博会,发挥亚洲物流第一展作用。
47.制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支持盐田港、西部港区等四大区域平台和南方电子口岸、一达通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等八大专业平台建设,加快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48.研究发布深圳市物流绩效指数(LPI),开展深圳物流业发展与经济运行分析,建立完善行业评价体系。
(四)建设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公交服务提升新标准。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按照国际化城市要求,制定公交服务新标准,进行定标、对标、达标,进一步完善以“轨道交通为网络、常规公交为骨干、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为市民百姓提供高品质的公交服务。
一是完善常规公交国际化一体化服务体系。
49.新增优化公交线路60条以上,开通10条高峰线或通勤快线以及10条社区支线,做好轨道建设公交疏解工作,推进商务快巴的规划和投放工作,有序发展深莞惠跨界公交,原特区外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提高至92%。
50.在原特区外升级改造新一代候车亭600座以上,完成全市1200座无设施公交停靠站设施建设,采用深港湾等手段扩容专用道沿线列车化严重站点,建设路内干支线公交换乘点。
51.完成所有公交车辆GPS设备安装及数据接入,扩展公交专用道抓拍系统,开展公交电子站牌试点,在500辆以上公交车辆安装公交无障碍导盲设备,试行公交车免费WIFI服务。
52.优化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试点建设彩色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专用进口道,完善快速化、网络化、连续性的公交专用网,提高公交运行速度。
53.推进皇岗路—五和大道、107国道、龙岗大道3条快速公交走廊建设。
54.推动大宝北路等6处首末站、5个规划立体综合车场建设以及27个公交场站改造提升。
55.开展加大轨道及地面公交换乘票价优惠及轨道接驳支线运营组织方案研究,推进轨道网、公交网深度融合。
二是提升出租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56.规范出租车统一电召平台运作,打造全国出租车电召第一品牌。推进深圳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系统试点工程建设,全面更新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
57.在深南大道等主干道的支路附近区域新增100个出租车停靠站点,推动梅林民乐、罗湖罗芳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建设。
三是提升轨道交通服务品质。
58.加快4号线“4改6”进度,推进各条线路车辆采购,深化大小交路运行组织模式,提高地铁运营的安全、准点、舒适性。
(五)力推交通拥堵综合治理,交通运行彰显新品质。
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为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白皮书和治理交通拥堵24策的统揽作用,在继续推进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建设的基础上,综合推进治理交通拥堵八项策略,实现“公交车速稳提高、轨道运力再拓展、路网车速保平稳、交通文明新提升”,持续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状况,创造畅达的通行环境。
一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
59.前期一批。推进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妈湾跨海通道、海滨大道、龙海大道、沿一线、大南山隧道、石清大道二期、月亮湾大道快速化改造、五和大道南坪连接线、布吉南环路、睿鹏大道等前期工作。
60.开工一批。开工建设坂银通道、南坪三期、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坪葵路扩建等12个项目。
61.推进一批。推进坪盐通道、坂李大道、深华快速路、五和大道等17个道路项目建设。加快福田、车公庙、前海湾、机场北等枢纽建设。
62.建成一批。建成新彩通道、葵坝路、坂澜大道等12个项目。打通断头路24条。完成月亮湾大道路面修缮、盐田永安路改造。
63.推进轨道三期规划修编审批和四期规划编制,加快现代有轨电车龙华试验线、轨道三期7、9、11号线建设,启动6号线建设,推进8、10号线和坪山、龙岗有轨电车前期工作。
64.启动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完成梅观高速调整收费,推进龙大高速调整收费和盐田坳收费站撤站工作。
二是挖掘交通设施潜力。
65.推进治理一批关键拥堵路段及节点,梳理并改善深南大道(香梅路—红岭路)、前进路等拥堵路段,滨海沙河西立交、107机场南立交等拥堵节点。
66.试点实施主干道禁左交通组织、典型灯控路口信号配时系统优化调整。通过设置左转待行区、可变进口道等手段,推进新洲路等一批道路沿线信号交叉口改造。
67.优化莲塘口岸等口岸与周边道路衔接的交通规划,建立顺畅的交通联系。
68.调整过境疏港货运交通组织,启动南光高速作为过境疏港货运通道研究工作,引导货运车辆通过沿江、广深、南光、龙大、梅观等高快速路过境出行,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中心过境疏港货车和城市交通分离。
69.积极推进107国道、龙岗大道等主要客运走廊的客货分离交通组织研究。
70.加快老城区和拥堵突出片区交通综合整治工作,在车公庙等7个片区实施单行道交通组织,梳理整治医院、学校、产业园区等50个交通拥堵片区,畅通微循环。
三是再造慢行交通体系。
71.推进二层步行连廊规划建设,在金三角等人流物流商流高度集聚商业片区建设立体步行连廊系统,营造高品质连续步行空间。推进打造东门、华强北等精品步行街区,提升商业区步行环境。
72.改善田贝、下水径等片区慢行网络,完善片区内人行及自行车设施网络。发展公共自行车,延伸轨道服务半径,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慢行交通问题。
73.完善立体过街设施,推进干道沿线天桥(地道)等立体过街设施建设。
四是调控交通出行需求。
74.创新临时停车管理技术模式,加快完成福田中心区、南山中心区、竹子林、田贝—水贝等片区路边停车收费管理试点工作,实施路边临时停车收费。
75.深化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政策及实施方案研究,推进路外停车收费调节,研究中心城区拥堵收费、HOT收费车道、重点拥堵片区交通管制、景区停车总量控制等交通拥堵治理系列政策措施。
五是加强智能出行服务。
76.推进交通“大数据”建设,实施数据接入工程。接入各区、新机场等视频600路,自建视频点84个。借力云计算和云服务,搭建数据传输网络,实现交通大数据的实时接入、高效运算、安全存储。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
77.推动交通运输视频整合建设,选取全市298条道路交通、48个客运场站进行视频监测与分析。建设市内广深、水官、盐坝等11条高速公路主要入口自动化监测系统。启动停车诱导工作,试点启动大梅沙智能交通指引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升级GPS监管平台、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系统。
78.继续推进运行分中心建设,建设运行分中心协同联动系统,完善巩固“1+16”(1个运行中心和16个分中心)运行指挥体系。扩展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功能,构建交通设施运行评价指数体系。
79.继续强化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三屏”战略,深化“交通在手”服务应用;推进“E交通”项目建设,丰富提升“全景大交通”直播栏目;深化易行网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信息“大发布”平台。
六是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80.倡导“绿色出行,停驶一天”活动,推动私家车停用少用活动常态化开展。研究设立机动车低排放区。
81.研究将公共交通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制定新能源公交车维护保养规范,继续做好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
82.推动航空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运输,全年减少碳排放3万吨。积极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低硫油项目。
83.推动出台中、重型货车使用LNG车辆专项行动方案及城市物流配送使用纯电动车辆的鼓励政策,引导货运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
84.完善营运黄标车淘汰激励政策,通过区域限行、经济鼓励,引导经营企业加快淘汰营运黄标车。积极推动发展甩挂运输,提高货运行业运输效能。
七是严格交通执法管理。
85.推行“稳健执法”,联合公安、交警、街道等部门严厉打击蓝牌车、泥头车、超限超载、危货运输等违法行为,保持严管严查严处的高压态势。
86.按照“重心下移、加强统筹、分工负责、专业管理、上下联动”的原则,依托委—区、局—街道交通发展管理联席会议平台,开展交通服务进街道、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活动,全面提升辖区交通管理服务水平。
八是强化安全质量监管。
87.贯彻落实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牢固树立“珍惜生命安全”的理念,建立“1521”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出台道路客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港货驾维、交通工程建设5大板块安全监管规程及手册,组织开展安全监管和企业两级人员培训,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88.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科学构建交通运输安全运行指标体系,及时发布全行业各板块、各区域、各环节的安全运行情况。
89.组织全行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和督查行动,开展事故调查,严格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90.加快建设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推进工程施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廉政”五到位,着力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91.建立联动高效的应急体系,按照“应急管理=量化+责任化+便捷化”的原则,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能力。
(六)加强交委体系内部建设,交通形象展现新风貌。
以打造“专业化、制度化、责任化、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三化三型阳光政府部门为目标,坚持“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全局观念、系统思想”的工作理念,“阳光政务、民主集中、把关把握、有序可控高效”的工作原则,“抓班子、带队伍、建体系、立制度”的工作方法,“打基础、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的工作内涵和“严纪律、扬正气、聚人气、守廉洁”的工作追求,努力把交委建立在“制度+科技+文化”之上,抓落实、重结果、见成效,确保交通运输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推动交委系统高效运转、交通体系稳健运行、交通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
92.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扫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促进全委工作作风和执行力新提升。
93.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思想不疲、劲头不松、措施不软,坚决反对“四风”,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
94.固化“周一计划、周五动态、全程督查、每月绩效”四位一体阳光政务工作模式,确保每周工作例会常态化,创新督查督办手段,确保工作任务全面落到实处。
95.建立舆情影响评价机制,加大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回应力度,积极主动与新闻媒体、市民网友交流互动;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提升全委公共关系处理水平。
96.围绕交通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实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
97.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信息中心与运行指挥中心的合署联合联动,推进质监站、引航站人员编制调剂增配。
98.开展处级干部和事业单位管理五六级职员选拔提任,推进科级领导配备和盘活科级非领导职数,推进执法员晋升,提升干部队伍活力。
99.组建交通物流行业人才协会,进一步拓展人才工作网络,构建“政府+协会+企业+高校”紧密型人才共建机制。
100.加大对辖区交通业务的教育培训力度,构建覆盖规划、发展、道路养护、交通设施、公交设施、交通执法的培训体系,提高辖区交通业务水平。
101.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积极引导协会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稳定器”作用。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
102.加快推进宝安国际机场管理办法、交通卡管理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综合交通标志标线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综合交通法规体系。
103.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法律审查,突出执法宣传,强化法规指导,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是加强廉政建设。
104.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化“626”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支出,切实控制行政运行成本。
105.提升“1+9+4”廉政管理规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加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业资金资助监督管理,建立廉政回访制度。
106.固化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加强廉政网络舆情监督。充分发挥“1+38”纪检监察网络监督考核作用,全面开展述职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