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概况
1.1 规划背景
轨道9号线(又称“梅林线”),为深圳地铁三期工程项目之一,线路起自红树湾站,止于文锦站,经过南山区、福田区和罗湖区,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缓解交通拥堵、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线路。9号线总体布局呈“几”字形结构,全长25.35km,共设22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0座,全部为地下线路。全线设车辆段和停车场各一处,车辆段位于滨海医院站东北侧,停车场位于梅林东站东南侧。
轨道交通作为广义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力量,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提供面向老百姓的大众化交通,交通接驳规划是进一步发挥轨道交通潜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轨道交通及其接驳系统作为大众化交通的必备途径。优秀的接驳系统,可以实现公共汽车、自行车、出租车、步行等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高效换乘,也将吸引更多的居民采用轨道交通,扩大轨道交通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为解决好轨道交通9号线与地面交通系统的接驳,促进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城市立体快捷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城市交通系统效能,建议开展9号线交通接驳系统规划与实施方案研究。
1.2 研究范围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包括深圳市轨道9号线沿线25.32km影响带、各个站点周边相关接驳圈和影响区域。
1.3 研究年限
按照9号线的建设计划、沿线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以及轨道网的规划年限综合确定:近期2026年,远期至2041年。
1.4 工作目的
为解决轨道9号线开通后一体化的客运交通接驳问题,必须尽快开展交通衔接规划,采用一系列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交通建设和管理措施,提出面向实施层面的具体方案,对轨道车站周边的道路、公交、步行、自行车、出租车以及标识标牌等进行系统布局改善,合理解决轨道交通衔接问题,保障轨道9号线各车站功能的正常发挥。
1.5 规划原则
一、体现发展原则
应以深圳市总体规划及各上层次规划为指导,强化“交通引导发展”的理念,突出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其他交通方式的优势互补,构筑舒适、高效、快捷的综合客运交通运输系统。
二、体现服务原则
衔接设施的优良直接决定了服务的质量,继而影响了轨道交通功能的发挥。本规划近期应着眼于地铁客流的分析,通过合理组织地铁与各客运枢纽、大型人流集散点之间的客运联系,加大地铁的辐射力度。
三、与土地利用相适应原则
本次规划主要基于沿线土地规划,分析各站点周边客流特征,制定交通衔接方案;同时,根据周边的土地规划性质确定各站点的功能定位和衔接模式、标准、地块控制等。
四、弹性预留原则
本次规划介入时间影响要素,在控制沿线各组团开发强度总量的情况下,分别界定出近期和远期的基本情形,确保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预留,使之既能满足近期要求,又能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1.6 规划内容
主要包括基础资料分析、国内外交通衔接经验总结、沿线土地利用和交通分析、衔接目标与策略、交通衔接设施需求预测、交通衔接规划方案、衔接方案评价、近期实施计划。
1.7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见下图。
图1-2技术流程图
1.8 编制依据
(1)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2)深圳市2030城市发展策略;
(3)深圳市各分区规划、组团规划及片区法定图则;
(4)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
(5)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
(6)深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
(7)深圳市轨道9号线交通详细规划
(8)深圳地铁9号线初步设计;
(9)深圳市地铁9号线客流预测及沿线交通规划及相关配套市政设施研究;
(10)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
(11)其它相关统计资料、交通调查资料、研究报告会议纪要等。
……
详见附件:深圳市轨道三期(9号线)交通接驳系统规划与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