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技术难关 勇攀引航高峰
——深圳港引航站助力高端海工设备完美出港
2023年3月17日,在多方瞩目下,在深圳港引航站的引领下,无动力超大型驳船“海洋石油228”装载“恩平20-4”石油导管架由拖船“德进”轮缓缓拖离赤湾胜宝旺码头,经宽度极端受限的赤湾航道、再经铜鼓航道,驶向距离深圳西南方约200公里的恩平油田海域。在高级引航员阎涛、刘子君等5位引航员组成的团队的引领下,引航站圆满完成了此次技术含量超高的引航拖带任务。
此次拖带出港的“恩平20-4”石油导管架最大宽度为97.78米,最窄处为76.3米,呈现下大上小的结构,高104米,约1.2万吨,是南海东部油田2023年新建的重要产能设施。为助力国家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保障“恩平20-4”平台导管架安全拖带出港,引航站高度重视,靠前服务,把攻克超大型石油导管架出口难点作为站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成功实现技术创新。
本次拖带作业面临数个技术难关,我站引航技术与创新工作室凝心聚力,大胆创新,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解决方案。
一是驳船“海洋石油228”宽度52.5米,导管架装上驳船以后船尾左右两侧最窄处可以顶推位置处导管架外侧距离81.15米,即船头至拖轮驾驶台距离要大于14.5米,拖轮驾驶台才不会碰到两侧突出的导管架,这样拖轮才能顶到驳船,但是目前国内没有合适拖轮能配合安全顶推作业。拟参加作业拖轮驾驶台至船头顶推位置最大距离为14.15米,须在驳船尾部左右两侧进行改造、加装顶推装置,其位置、尺寸(长、宽、高)、强度、是否影响拖轮缆绳收放均需评估确认,最后经论证决定在驳船两侧分别加装一个3 x 3 x 6米的钢结构(如下图),为拖轮顶推作业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二是赤湾航道是必经的出港航道,航道宽度120米,驳船船尾两侧即便有拖轮垂直顶推,加起来拖带组宽度也有130米,拖带长度约400米,如何能够安全通过120米航道是一大技术难点。对此必须扫测赤湾航道东边线以外30米水域范围的水深,利用航道外侧可用水深拖航通过。我站同时建议代理提前向海事、航标等相关部门申请,在船队通过赤湾航道前临时将赤湾港1、2号浮往航道东面移动,直至拖航船队安全通过后再复位,解决了航道宽度不足的拖航作业难点。
三是赤湾航道边线以外两侧30米范围内水域水深不允许拖带船组有太大偏荡,要实现安全通过,拖带船组偏离航道中心线的距离必须控制在10米以内,操纵难度极大,极度考验引航员的反应速度和操船水平。安排引航技术和心理素质过硬的引航员谨慎操作,确保拖带偏航距离控制在10米以内,是本次拖航作业的重中之重。结合以往的拖航经验,由于左后侧、右后侧的拖轮因高度原因只能垂直于驳船通过赤湾航道,只有在拖带船队拖航速度不超过2节的情况下拖轮才能维持垂直状态,出赤湾航道后当拖船速度超过2节时,左后侧、右后侧拖轮无法维持垂直状态,需解拖轮,因此在港池起拖前需增加一艘拖轮系八字缆于“海洋石油228”尾部,本次出港共需要5艘拖轮协助。
四是拖带船组航行在狭窄航道如何有效控制偏荡,不超出航道造成搁浅贯穿整个作业过程。
回顾航前准备历程,历时9个多月。自去年6月起得知该导管架的运输计划,引航站就集中站内顶尖技术力量重点跟进,提前与胜宝旺基地等港航企业协调,要求做好航前论证,深度参与各项航前评估工作,充分做好现场考察调研,倾尽全力寻求超大型导管架出口的解决方案。3月1日,引航站领导与胜宝旺、海工、晖航代理召开了安全会议,从引航安全角度提出有关工作要求和建议,并且让拟安排出港的引航员提前介入全面了解情况、所有参与作业的队伍提前到现场进行作业前准备工作协调会,落实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包括停靠在泊位期间导管架上驳船前后的两次移驳作业。
3月13日,引航站安排了5位引航员参与已装载导管架的“海洋石油228”的港内移泊作业,并对出港各个环节进行了现场评估摸底。3月15日,引航站西部分站组织召开由引航、拖轮、码头、胜宝旺基地、代理、海隆公司等各方参加的拖航前安全评估会,对拖航出港引航方案、有关引航操作事项及拖航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研讨、分析和评估,相关方一致同意本次引航方案的实施,对3月17日的拖航作业进行了再次全面评估和预演,确认各个阶段的操作要求都能顺畅明了。
3月17日08:00时至16:00时,引航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历经了近8个小时全神贯注的艰苦奋战,充分发挥精湛技艺,及时修正风流压差,克服了赤湾航道拖航过程中的偏荡以及穿越繁忙水域的安全保障等问题;按照既定作业方案谨慎操作,指挥拖船密切配合,将拖航全过程中的风险点逐一化解,在整个拖航航程引航团队将船位严格控制在航道的中心线附近,让被拖船在航道中划下了一道完美航迹,圆满完成了装载1.2万吨石油导管架的无动力驳船“海洋石油228”拖航出港任务。完成作业后,业内同行均竖起大拇指夸赞此次拖带作业非常完美,拖航轨迹堪称教科书般的轨迹。中国新闻网、深圳新闻网等多家知名媒体都该导管架安全出港进行了报道。
这是深圳港引航站有史以来装载导管架无动力驳船拖带技术难度最高的一项港口特种引航作业,也是引航站技术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接受的第一个急难险重引航任务,成功实现了4项创新:一是创造性提出提前在“海洋石油228”驳船船尾左右舷各加装3米的顶推装置,解决因导管架伸出驳船尾部拖轮无法对驳船进行顶推作业的难题,化不可能为可能;二是各个环节提前参与、技术团队提前介入方案制定、评估、预演,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三是采用拖轮垂直顶推并横向移动出狭窄航道以精准控制偏荡的创新操纵方法;四是首次大胆挑战控制拖带过程中偏离计划航线控制在10米以内的技术要求并成功实现。本次指派的5名引航员采用新老结合的方式,在完成作业难题的同时也注重传帮带,让年轻引航员及早掌握引航高端技能。
这次引航任务顺利完成,是落实蔡鑫副局长引航工作要“由规模速度型向精致效益型、由被动适应型向创新先导型、由传统经验型向数字智慧型、由海运专属型向海洋拓展型转变”的工作要求;体现了深圳港引航员在不断的挑战中保持奋进姿态,勤于钻研、守正创新、勇攀高峰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是深圳港引航站凭借技术优势对深圳市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次突出贡献。(深圳港引航站 张思蜜)